1. 首页 > 12生肖 > 文章页面

赵匡胤出生时的预兆?相士为人算命,走到门口说道:仆人皆为将相命,主人必成帝王

道士被请去算命,见到主人后扭头就走 不算了,一家子都不是凡人

本文目录

中国古代哪些皇帝心眼小赵匡胤之死究竟是自然死亡还是他杀相士为人算命,走到门口说道:仆人皆为将相命,主人必成帝王

皇帝基本上都很心眼小,他们很怕自己拥有的东西瞬间失去。

第一位是汉文帝。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刘邦之第四子。他就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他是历史上第一位以节俭、抠门、小气而闻名于世的皇帝。

相士被请上门算命,刚进门扭头就走 不用算,这一家没有普通人

第二位是隋文帝。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跟汉文帝一样,他是开皇之创建者。

第三位刘备:害怕别人说自己没胡子;更害怕自已老婆偷人,多数夫人是自尽的。

第四位是曹丕:叔父不给自己布匹居然要治死罪。

对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死,是历史上一桩永远的谜案,而这个案子如果想要侦破,那和一个人是脱不开干系的,这个人就是赵匡胤的亲弟弟,宋朝的第二位皇帝——赵光义。

关于赵匡胤的死,宋朝官方史书中只留下了一句话——

即,公元976年10月20日,夜,皇帝陛下死在了皇宫中的万岁殿里,时年五十岁。

对于一位开国皇帝的死来说,这种无厘头的记载方式实在是无比寒碜,对于这种无背景,无经过,无结果的史书,简称应该就是“三无产品”!

而在南宋时才成稿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的则是说:

赵匡胤突然生病,宫里的太监王继恩在开封城内建隆观设黄箓醮为之祈福,但没多久赵匡胤还是死了。

对于这类说法,不光是现如今的我们不相信,当时在北汉战场上厮杀的几万名大宋士兵不相信,甚至就连辽国人都不相信,所以关于赵匡胤病死一说,应该是纯属扯淡。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名叫王继恩的太监,可是赵光义的心腹……

既然正史不靠谱,那就来看看野史。

关于赵匡胤的突然死亡,描述最清楚的是南宋徐大焯的《烬馀录》。

这本书记载的不光细致,而且香艳。

说的是赵匡胤病了,昏迷中,他最宠爱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床前侍候。也就在这时他的弟弟赵光义来探病。美色动人心,光义一时把持不定,欲行不轨,而花蕊挣扎着把太祖皇帝给闹醒了,于是赵光义杀人灭口……

咳咳,余下的不说也罢,这类题材的故事在中国的乡村野夫嘴里简直不要太多,甚至把赵光义换成隋炀帝杨广,将赵匡胤换成隋文帝杨坚这个故事也依然成立。

除此之外,还有文莹和尚的《续湘山野录》。

说的是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俩年轻的时候,有一天,在关河遇见一位道士。这位道士姓名不详,有时候叫“混沌”,有时候叫“真无”。

而这位道士不仅能够随意的从衣服里掏出金子送给二人,甚至还能准确地预言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间。只可惜,赵匡胤自从当了皇帝后,就再也没有见过这位道士。

可就在赵匡胤身死的这一年,这道士又突然出现,赵匡胤大喜,问他自己还能活多久。道士答,今年10月20日夜里,如果天气晴朗,你还能活12年;如果阴,就准备后事吧!

赵匡胤牢牢记住这句话,等到这一天,他独自登上皇宫里的太清阁四面遥望,只见天晴气朗,星斗明灿。可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见突然间阴霾四起,暴雪降临……

赵匡胤见状急忙走下来,让人召来赵光义,二人进入寝室,屏退左右,开始喝酒。

守在外面的人远远看到,窗内赵光义的影子几次站起来,向后退去,其他什么也看不到。

等到后半夜,二人方才走出,赵匡胤拿着自己随身携带的玉斧砍地上的积雪,还回顾赵光义说:好做,好做!

不久,赵匡胤就回去睡觉了,天亮后,众人发现赵匡胤已经死了。这时候,等在大殿中一夜的赵光义马上接受遗昭,在灵前即位!

这就是著名的“烛光斧影”的最初描述,出自一位和尚之笔。

抛开故事中的神话预言成分,就单说这份记录,除非是和尚文莹在太祖算命时、喝酒时都亲自在场,否则他从哪里能得出这么详尽的描述呢??

奇哉怪哉!

而砸缸的司马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则描述了这样一个情况:

赵匡胤死后,到了四更天的时候,他的皇后宋氏,命令宫中的大太监王继恩出宫,召二皇子赵德芳来宫中即位。

而王继恩突然想到了当初的“金匮之盟”(说的是赵匡胤的母亲要赵匡胤保证在自己死后让赵光义即位,赵光义死后赵光美即位,并写成纸条放入金盒子里),就擅作主张来到赵光义家。

赵光义听到自己哥哥死了,“大惊”,并要求“和家里人商量一下,然后久久不出”。

这时王继恩大喊一声:再耽搁,就让给别人了!

听到这话,赵光义才慢慢出现,二人加上同来的程玄德来到皇宫,见到皇后宋氏。宋氏说:“我们一家人的命运就托付给您了!”

赵光义大哭:“共保富贵,勿忧!”然后在灵前即位。

从这里不难看出,赵光义对于即位一事的态度完全是被动的,是被太监王继恩逼的。

而王继恩呢?他也没有错,毕竟赵匡胤本来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反而是皇后宋氏擅自召回二皇子才是大错特错!

反正不管怎么说,赵匡胤的死都和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因为赵光义是赵匡胤死亡的最大收益人!

那赵光义到底有没有杀死赵匡胤呢?

分析一下“烛光斧影”中的画面,侍卫们看到赵光义的身影出现在当晚的窗口,好像还在不断后退,就像有人在向前逼迫着他一样。

而赵匡胤出了寝室用斧头砍雪时还说“好做,好做!”

所以这里的“好做”应该有两层意思,一是赵匡胤在说“你好好做皇帝”;二是赵匡胤在说:“你做的好事”!

很明显,应该不是第一种假设,赵匡胤想表达的意思是:看看你赵光义做的好事!

结合赵匡胤死后的“验尸报告”也可以看出,赵匡胤死后“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这是明显的中毒迹象啊,而且好像还是一氧化碳中毒的表现,所以有两种可能,一是赵光义给赵匡胤的酒中下了药;二是赵光义关严了赵匡胤寝室的门窗,致使赵匡胤一氧化碳中毒(室内燃烧的木炭会释放大量的一氧化碳)!

不过宋朝时期应该还没有如此严谨的化学知识,所以我更倾向于,是赵光义下了毒,所以赵匡胤的身体机能才会下降,在没有完全被毒死的情况下又无意中吸入了大量一氧化碳身亡!

对于用毒这一点,我也相信赵光义同志做的出来,毕竟南唐后主李煜还有吴越国君钱俶都是被他的一杯毒酒送走的!

史载,赵光义与赵匡胤情同手足,赵匡胤对于自己的家人那可是百般维护!

当年郭威造反时,曾答应攻入开封城后,任手下士兵掳掠,而当时还只是一名士兵的赵匡胤一家就在开封,赵匡胤曾誓死保卫自己的家人;

而当年赵匡胤造反后,也曾派人专门先回开封保护自己的家人!

就是这样的一位好大哥,好兄长,赵光义也能下得去手吗?

能!

可以看出,赵光义想当皇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他的爪牙在赵匡胤还活着时,就早已遍布朝堂!

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公元970年,赵匡胤正打算远征契丹,可没想到当时的国库余粮只剩下不足半年的份额!(要知道,国库没有九年的储备就算是余粮不足)

赵匡胤大怒,命令三司使(掌管军粮财政的宰相)楚昭辅限时解决。走投无路的楚昭辅没有办法,只能去求赵光义,想让他给赵匡胤说说情,宽限自己几天。

可没想到,赵光义只非常讲义气,不仅帮他说情,还动用他的班底人员陈从信给出谋划策。

就这样,赵匡胤和三司使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赵光义只动用自己的力量就给解决了…解决了…决了……

这些事情背后所隐藏的问题,赵匡胤没有看出来,或者说赵匡胤虽然看出来了,但默许了。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人也看出了问题,他就是赵匡胤的“影子”,第一宰相赵普!

赵普这个人很不简单,他曾经服侍过赵匡胤的父亲,给他养老送终,所以赵普不仅是大宋第一宰相,他也是赵家人,甚至赵光义从小都叫他“阿兄”,可以说他是看着赵光义长大的!

但在面对国家问题时,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挥刀”斩向赵光义悄悄伸出的“爪子”。

可惜,赵普还是失败了,他被爱护弟弟的赵匡胤免了职位,更是被流放到了外地。在赵光义上位后,他的结局更是凄惨,甚至就连他的一切功绩,也被赵光义给全部抹除,以至于这位开国功臣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上只出现了只言片语……

如果这些还不能当作赵光义杀掉自己哥哥的证据,那又如何解释,赵光义在上位后,匆忙更改年号“太平兴国”。

不止如此,赵光义的随便一句斥责,居然就令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吓得自杀,因为赵德昭知道,这位能杀掉自己父亲的叔叔,什么都做得出来……

综上,赵匡胤的死可以说就是他杀,而凶手就是赵光义!

但是归根结底,这一切也与赵匡胤的纵容脱不了干系,他是自己害了自己……

这没人说的准,除非穿越回到那个年代,躲在他的床底下偷看

陈抟,自号扶摇子,五代宋初著名的道学家,也是古代相术的集大成者,历史上最传奇的相士之一。陈抟的名、号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纵观陈抟的一生,他历经唐、五代、宋七个朝代,十七位君主更迭,先后曾被后唐明宗、后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等多位帝王召见,备受礼遇。

在这些帝王中,陈抟与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渊源最深。传说早在宋朝建立之前,陈抟就与二人相识,并多次说过二人有天子之相。比如《神仙传》就记载: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年幼时,有一次发生战乱,母亲杜氏用竹篮挑着他们二人逃难,途中遇到了云游四方的陈抟,陈抟说道:“莫道当今无真主,两个天子一担挑。”预言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二人将会成为帝王,并且能够安定天下。

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据史书记载,在多年以后,当陈抟骑着骡子前往开封,快进城时听说赵匡胤登基做了皇帝,他高兴地手舞足蹈,大笑坠地,说道:“天下于是定矣。”由此也产生了一个成语,叫作“骑驴倒堕”,用以形容太平之世。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想让陈抟做官,陈抟断然拒绝。但是陈抟依然经常受到赵匡胤的召见,向赵匡胤进献了不少治国安民的良策。等到赵匡胤去世,赵光义即位以后,这时陈抟已经年过百岁。赵光义几次召见陈抟,并给他赐号“希夷先生”。当遇到难以决断的事情时,赵光义会找陈抟进行咨询。

据说赵光义想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中,哪一个儿子最有福分,就让陈抟去给他们逐一看相。

北宋人邵伯温所著的《邵氏闻见录》记载,当陈抟去见赵光义第三子赵元侃时,“及门亟还”,他并没有见到赵元侃,而是走到门口就返回了,去向赵光义交差。赵光义问他原因,陈抟回答说:“王门斯役皆将相也,何必见王?”意思是说:赵元侃家门口的仆人都是做将相的命,何必要见主人?言外之意是说,赵元侃具有做帝王的福分。

赵光义听后并不认同,因为赵元侃只是第三子,上面还有两个哥哥。皇位传承讲究长幼有序,怎么可能轮到他?而且赵光义最初是打算让长子赵元佐做太子的,可是后来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而发疯。赵光义又打算立次子赵元僖为太子,却不料赵元僖忽然英年早逝。长子发疯,次子去世,最终赵光义只好册立第三子赵元侃为太子。赵元侃改名为赵恒,就是宋真宗,果然被陈抟言中。

陈抟于989年去世,活了118岁。由于陈抟在道学、相术、养生等多方面的成就,被后世尊称为“陈抟老祖”。

曾舍命保护赵匡胤的北宋名将,在被诬陷谋反时,宋太祖说了一个词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