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北宋亡于向太后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大宋三杰”和“宋亡三杰”分别都是哪些人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大宋三杰”和“宋亡三杰”分别都是哪些人北宋时期,为何有人说武曲星下凡化为狄青,匡扶大宋江山宋江和吴用名字背后的深意:大宋江山很无用大宋三杰说的是王安石、司马光和苏轼,宋亡三杰说的是张世杰、陆秀夫和文天祥。王安石是北宋时期非常著名的一位改革家,他主导是变法革除了当时很多的社会弊端,很多富国强兵的策略也得到了君王的认同。通过王安石的变法,北宋的国力也大大的增强了,比起隋朝、唐朝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最后王安石的变法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但王安石确实无愧于大宋三杰的称号。
司马光虽然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但那只是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而已,实际上司马光同样是一位非常有才华有能力的人物。他亲身参与编撰的《资治通鉴》这部巨作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的影响力都非常的大,足以配得上大宋三杰的称号。苏轼虽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不能和王安石、司马光相比较,但苏轼在文学上的贡献非常的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张世杰作为一个抵抗游牧民族侵略的将领则是很好的体现了军人的气节,无愧于宋亡三杰的称号。张世杰最为悲壮的一次战斗就是崖山海战,因为天气和船只的原因,最终张世杰悲壮的牺牲了,也为宋朝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陆秀夫也是一位非常忠心的臣子,当年被元兵打败之后陆秀夫也是宁死不愿意投降的,最后便背着年幼的君王跳海殉国了,让所有人的心情都非常的沉重。
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千古名句更是被很多人作为座右铭一样在鞭策着自己。当年文天祥被俘后原本是可以接受元朝的高官厚禄,安享晚年的,但是文天祥却宁死不屈,十分决然的拒绝了元朝的诱惑,最终也是死在了元朝的屠刀之下。
因为狄青勇猛无畏,面对西夏猛烈的进攻,能够力挽狂澜。赢下战争。保卫了北宋的江山。因此有人赞他武曲星下凡。与北宋的名臣文曲星包拯齐名。但是狄青长相清秀白净,不够威严,没办法让敌人畏惧。于是他在战场上都是带着铜面具的,而且披头散发。杀敌的时候所向披靡,西夏军一见他都抱头鼠窜。
狄青最开始是宋军中一个小武卒,在北宋边关与西夏作战。别的士兵见到骁勇的西夏军队都心有戚戚,畏手畏脚。只有狄青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每次都当前锋,后来他就被提升为延州指使。后来他还被人引荐给范仲淹,范仲淹赞他良将之才。范仲淹还让他读《左氏春秋》,说将帅不只古今历史,就只有匹夫之勇。从此狄青也拿起书,对于兵法颇有研究。
后来狄青又屡次升官,一生之中立下无数战功,光是大战就二十五场。狄青虽为战神,但是也是屡次身负重伤。在安庆一战时,狄青已经身负重伤了,这时敌军又来犯,狄青不顾身体疼痛,带领军队又是一阵血战。士兵们全都被狄青鼓舞的热血沸腾,都是奋勇杀敌。打仗的时候士气是最重要,狄青深知这一点。
但是狄青的结局却不太好,南方岭南一带有人起兵造反,反贼气焰嚣张,非常会作战。宋朝派出去的人全都惨败。狄青作为热血青年,临危请命要去平定反贼。于是皇上认命狄青为枢密使。狄青大破反贼,得胜而归。却没想到有人上书说狄青手握重兵,怕是会对朝廷不利。于是皇上开始猜忌狄青。罢了他的官,让他告老还乡。但是他回家了还不放心他,总是派人监视他。七尺男儿如今要受这般侮辱,狄青气不过第二年便郁郁而终。
在我国古代的小说中,人物的名字往往都有深层次的涵义。它们可能蕴含着作者某种不便直接告人的创作意图或思想倾向,亦或者隐藏着一些精心构思设计好的伏笔。
《水浒传》中的许多人物,都是有其历史原型的,比如宋江、武松等等,他们的事迹,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宋史》等文献中早有记载。虽然施耐庵以这些文献为蓝本,创作了水浒传,但其中提到的这些历史人物,显然是不够用的。据统计,在《水浒传》中,出场的有名有姓人物多达577人,而其中历史人物和前人创作的人物不足80个。所以,绝大多数水浒人物,其实都是施耐庵创作出来的。
而施耐庵即便是使用了原来就有的人物名字,那也不是单纯的“搬运”,而是夹带了自己的“私货”。比如说,宋江已不是原来那个宋江,吴用也不是原来那个吴用,在施耐庵的笔下,他们的名字都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宋江
宋江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宋史》记载,北宋末年,宋江为淮南巨盗,手下拥有36员头领,他们骁勇善战,来去无踪,即便是数万官军都无法将其剿灭。最后,是名将张叔夜在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将宋江等人擒获。宋江的姓名、身份、事迹,在史书上寥寥数笔。但在民间传说、评话、杂剧中,他被虚构出了许多事迹,其形象也逐渐丰满,进而有了《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但我们说,《水浒传》中的“宋江”已非彼“宋江”。
施耐庵非常清楚宋江的姓与大宋国号相同这一点,所以,在《水浒传》中,他特意借李逵之口说:“你的皇帝姓宋,我的哥哥也姓宋,你做得皇帝,偏我哥哥做不得皇帝。”宋江的“宋”与大宋的“宋”,此时被人为划上了等号。而宋江的“江”字,也可以理解为“江山”之意。所以“宋江”二字合起来,实际上就是“大宋江山”了。因此,宋江为什么极尽所能也要招安为朝廷效力,后来即便是搭上兄弟们的性命,也要为朝廷排忧解难,就很好理解了。
宋江字公明,“公”与“私”相对,“明”与“暗”相对。
施耐庵在这里实际上是在反讽大宋朝廷,名义上“公”且“明”,实际上却是“私”且“暗”。还有,他还拿来宋江之左膀右臂吴用的名字一起来嘲讽大宋朝廷。吴用是宋江的军师、头号智囊,但他的名字谐音却是“无用”。施公在这里的暗喻可能是:辅佐大宋江山的那些人,其实都是酒囊饭袋,一群无用之人,有这样的朝廷,怎能不亡国呢?既然说到了吴用,我们还要提一提他的名字有何深意。
二、吴用
“吴用”这个名字,并非施耐庵的发明。虽然吴用不见于正史,但在《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也有他的存在。《大宋宣和遗事》中,他是“智多星吴加亮”,《宋江三十六人赞》中,他是“智多星吴学究”。吴用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几乎与《水浒传》同时期的杂剧之中。
施耐庵将这几个名字加工整合在了一起,就成为了“吴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学究”二字,其实代表了一种身份,在民间指的是虽然有文化却没有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而“加亮”二字则是在说吴用的才华是要超越诸葛亮的。虽然施耐庵将吴用的字号搞得牛气冲天,但骨子里,他却是一个吴用的“高级黑粉”。
前面提到,施耐庵将“吴用”与“宋江”联系在一起,就成了嘲讽大宋官员庸碌无能的暗语。至于吴用本人,有古人曾经评价他是“倘能置之帷幄之中,亦似可与陈平诸人对垒”。吴用倘若能置身于几十万大军的指挥所,说不定可以与陈平对垒,可惜他没这么好的命。吴用没有汉初名臣陈平这般的人生际遇,他遇到的是晁盖、宋江这号草莽人物,而非雄才大略的刘邦。在梁山上,吴用只能扮扮道士,用算命的手段拉卢俊义下水;或自作聪明,教人刻制蔡京的假章,差点害了宋江的性命。
吴用虽是大才,但却是“小姐身子丫鬟命”。而放眼整个梁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梁山虽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但却名不副实。靠着一汪水泊,能让数万官军都奈何不得,但这又能怎么样呢?黎民苍生,又岂能是这些人能够拯救的?总之,折腾一遭,结果还是“无用”!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