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生肖 > 文章页面

第一夫人宋美龄(晋商主要有那些人物)(宋美龄为什么叫第一夫人)


本文目录

中国结婚习俗有哪些中国的结婚习俗有哪些晋商主要有那些人物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婚礼更多是在黄昏举行,整个仪式庄重典雅,现代的婚礼形式更多,场面也更加热闹。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多,婚礼的习俗也多。现在在民间婚礼大多要贴喜字、摆宴席。婚礼的那天是新娘最漂亮的一天,新娘要穿上专门订制的几套衣服,从东方的旗袍到西式的婚纱,新郎与新娘还互戴上象征誓言的戒指,在亲朋的祝福下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结婚信物龙凤呈祥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鞭炮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鞭炮红双喜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成双,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红双喜中式婚礼服装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中式婚礼服结婚习俗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坐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坐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花朵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红枣、桂圆、花生、莲子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合髻“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合髻形式传统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过礼篇“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择吉篇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迎娶篇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迎娶拜堂篇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拜堂仪式程序如下:引赞:新郎莅位通赞: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喜宴篇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师”。新房: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3、新房正中悬彩灯;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5、窗户两边贴对联;6、墙壁四周挂字画。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闹房篇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现代,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游戏之一、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游戏之二、吃香蕉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游戏之三、点火柴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游戏之四、夹弹子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游戏之五、对诗比赛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游戏之六、夫妻识字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游戏之七、说昵称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游戏之八、亲亲甜心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游戏之九、接吻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游戏之十、撒喜床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回门篇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中国婚礼变革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1]。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2]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在两三千年以前,中国的婚礼更多是在黄昏举行,整个仪式庄重典雅,现代的婚礼形式更多,场面也更加热闹。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多,婚礼的习俗也多。现在在民间婚礼大多要贴喜字、摆宴席。婚礼的那天是新娘最漂亮的一天,新娘要穿上专门订制的几套衣服,从东方的旗袍到西式的婚纱,新郎与新娘还互戴上象征誓言的戒指,在亲朋的祝福下完成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结婚风俗就是结婚的礼节。中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流程我国古代有“六礼”之说,现今部分地区也有这个习俗,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实际上各地区民间约定成俗的婚礼习俗并不完全为这六礼所限,它将相亲、订婚阶段的过程简化,比如,将请期(商定迎娶日期)并于纳吉(送礼订婚)中。而亲迎之后的合卺(新郎新娘喝交杯酒)、闹洞房和婚后的“回门”等仪礼过程受到更加的重视。在古代,男方下帖,下帖的基本步骤是:男家经媒人之手取得女方的生辰八字后,放在家中一个具有占卜意味的场所,比如压在香炉下或放在神像前等等,放三日,如果在这三天中家中的人都平安,就代表这姻缘取得了神的同意,占卜成功。如果这三日中发生意外,即便是打碎了一只碗,就要把生辰八字退给女方,这婚姻不成。有的地方是拿到女方八字后,请卜卦者排比,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议婚告成。现代人多用第二种,特别是父母为子女相亲时。八字这一关过了,男方才下帖。帖子用红纸把男女双方的姓名、生辰八字并排写好,送往女家。女家接下帖子,就表示答应这门婚事。取八字、下帖子目的在于“询察天意”,这一婚俗行为表示“婚姻天定”的观念。在迎娶阶段,女方准备的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等。新郎新娘在结婚当天,婚礼举行前的清晨,在各自的家中都要“上头”,即挑选有福气的老者为之梳头,同时说一些吉利的话。新娘还要开脸即整眉光面。在惠安一带,新郎上头时,给他梳头的老者要拉着一个下男孩的手,用梳子、虱篦分别在新郎头上梳三下,口中念道:“三下木梳三下虱篦,生子孙一大阵”。新房里的便桶在婚礼那天要让一男童溺尿。在新床上撒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等吉祥果品,代表“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当新郎领着花轿来到男方家门时,一些地方的习俗要婆婆拉着媳妇走过场院中麻袋铺着的路,身后的麻袋要人不断传到前面待踩,这叫传种(宗)接代。(待)。有的为了避邪气,要跨火盆。当夫妻拜堂时,主持人口中高声念诵祝词,有的地方要穿插吃子孙饽饽、喝和合汤等。结婚信物龙凤呈祥在中式婚礼上,还经常看到龙和凤凰的图案,这是因为在中国,龙和凤凰都是吉祥的象征,代表高贵、华丽、祥瑞,以及夫妻和谐美满的关系。这个传统来自古代中国神话传说,据说虞舜时天下大治,乐官夔谱成了《九招》之曲呈献,虞舜演奏过程中金龙彩凤同时现身。《诗经·文王之什》中也有龙氏族王季娶凤氏族鸷仲氏的记载,认为这是龙凤呈祥,“天作之合”。鞭炮中国人喜欢在节庆日放鞭炮来增加喜庆气氛。在重大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都会放鞭炮和烟花,用来表达人们的喜悦心情,同时也因为中国人认为放鞭炮可以驱邪。在传统的中式婚礼上,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项目,鞭炮放的越多,越响就越能带来好运气。但是由于放鞭炮也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如污染环境,炸伤人等)中国已经禁止人们放鞭炮了,所以在现代婚礼中,一些人发明了新的庆祝方式,用踩气球来代替放鞭炮,也同样为婚礼增添了不少喜庆气氛。鞭炮红双喜中国人的婚礼上,到处可见大红的双喜字。双喜字由两个“喜”字组成,代表喜事成双,不同一般的高兴和喜庆,也表示给新人带来好运气和幸福生活。红双喜中式婚礼服装传统的中国婚礼上,新娘子要穿非常漂亮的汉服,汉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服装,具有历史意义和严肃的婚姻寓意。中式婚礼服结婚习俗婚前新娘新郎是不见面的。第二天早上,新娘等在娘家。我们东北新婚要在早上,中午以后结婚请喜酒的都是二婚-即再婚。新娘-ME坐在床上脚不沾地做鹌鹑装,靠着妈妈做的嫁妆:两床被褥,分别是刺绣的红色的百子千孙被子和龙凤呈祥被子,床上撒满新的一元五角硬币,傍边放着俺的喜盆。这个盆是有讲究的,红色印着喜字,里面有一些化妆品(意思新娘子漂亮),钱(意思将来得生活会金银满盆)以及一对小的狗狗(意思小狗小狗越过越有),并且用一块有喜字的大红布包好,等我端着盆递给婆婆的时候,婆婆是要给红包的。然后,等我男人进来的时候要跪下,送手捧花,起立,掀开头(就是包红盆那个)。亲吻做幸福装,后把我扶起。这个时候我老妈--就是岳母要送进面条涡鸡蛋,新郎新娘互喂,然后新郎给岳父岳母带花。理论上是应该新娘脚不沾地,让新郎背到车里,等到了酒店再穿鞋。后来考虑到如果我男人背了我下6楼就很有可能瘫痪以至不能行礼的情况,姐姐我就自己走下去了。(小插曲:有阿姨说要在新娘的鞋里各放100RMB意思有钱,但是我老爸坚决认为把毛主席踩在脚底下是大不敬地~这个就没有整。)新郎新娘以及伴郎伴娘坐头车,二车是岳父岳母,三车是女方地爷爷奶奶。新郎地父母已经等在酒店门口,等我下车,递红盆,给公公婆婆带花。然后候在酒店门口做迎宾,然后开始演戏~改口,女婿分别要给岳父岳母10001R人民币,万里挑一才找到的好媳妇。岳父岳母给999,意思天长地久。花朵与西方人的观念恰恰相反的是,白色是死亡的象征,一般只用在丧事上,因此结婚时不能使用白花作为装饰。传统的中国婚礼上喜欢用牡丹、兰花、荷花和水仙来作为装饰。因为牡丹代表富贵,水仙代表春天和新生活,兰花芬芳美丽,荷花代表爱情。而荷花在中国佛教中是圣洁的象征。红枣、桂圆、花生、莲子中国传统结婚信物红枣、桂圆、花生、莲子都象征子孙延续,年生贵子、团团圆圆、富贵吉祥。合髻“合髻”也称“结发”,是中国传统结婚信物。“合髻”其象征意义就是夫妻和睦,永结同心。“结发”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即系头发的彩带,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以后的“结发”,是男女双方各剪下少许头发,挽成“合髻”,一般都是马上交给新娘保存起来。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云:“依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问无人处,绾作同心结。”正是这一做法的描述。世人常用“结发”、“合髻”作为夫妻结合的代称,甚至特指为“原配”(亦称“元配”)夫妇,表示夫妻间互敬互爱的意义重大。合髻形式传统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副食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看亲”。雅称“相亲”。相亲的日子是由媒人预先定好并通知男女双方的,因此,双方都要作好准备。男方要根据妇方父母的爱好,准备一点礼物;妇方要洒扫庭院,准备接待客人。作为当事人,男女二人都要打扮得尽可能有风度,有光彩一些,以便给对方一个好的“第一印象”。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古时看亲时,男子只能由媒人创造机会偷偷看姑娘一眼,现代不同了,男女双方可以直接见面、谈话。双方都有机会对对方有一个初步了解。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看亲的结果往往并不直接表白出来,而用各种暗示来表现。很多地方都是在男方进门之后,女方父母先给小伙子倒上一杯热茶,小伙子看了姑娘觉得中意,就把这杯茶一口饮干;然后姑娘的父母同姑娘一起商量,如同意结亲,就留男方和媒人吃饭,不同意就任由男方告辞回家,有的父母甚至还托媒人将男方带来的见面礼带走。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不表态,再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与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不要勉强留客。过礼篇“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俗称“过礼”。“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换帖”、“合八字”之后,媒人要选个好日子,带男方去“过礼”订婚。“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地方称为“零花钱”)、给姑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些,少收聘礼。“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现代规定男女双方领结婚证之前要到医院做婚前检查;还有些地区(主要是城市)规定要办婚前学习班。这些都是确保优生优育、保障人口素质的有效措施,应该遵照执行。择吉篇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自己看《通书》(雅称“历书”、俗称“家家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择日完毕,双方确定了结婚日期,就应该发出婚宴请柬,请亲朋好友来参加婚礼了。请柬一般由嫁娶者或其父母亲自送达亲友手中。亲友们接到赴喜宴的请柬后,除特殊情况可以只送礼不参加以外,一般都应登门道贺。道贺前,先要准备好礼物。礼物的多少视各人与主方关系的亲蔬、交谊的深浅、本人的经济条件而定。送给女方的礼物多是实物,但也有用红包替代的,称之为“助嫁”。家物多是箱、柜、床、被、餐具、衣料之类。送女方的礼物往往是亲友们闻讯即主动送去,并不等请贴来了再送。因为女方父母要以送礼人的多少为据去决定“出嫁酒”的规模。迎娶篇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好厨师、傧相、伴娘、花车队、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同办事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传统婚礼一般是女家早晨“出嫁酒”、男家中午摆喜筵;如果是纳婿(招郎——男到女家)则反之。一切准备就序后,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花车、乐队、礼盒队。女家在花车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或姐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车。花车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小Y,你就认命吧!当做正宗川菜楞怂吃吧);新娘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早宴之后,新郎新娘在媒人的引导下向新娘的祖宗牌位和长辈行过礼之后,伴娘就可搀着新娘上花车了。上车时,新娘不妨哭几声,以示对父母家人的依恋。新娘上车后,即奏乐鸣炮,启轿发亲。新娘在发车时,往往要塞个红包给司机(轿夫),目的是让轿夫开的稳一点。接亲的队伍将要到达新郎家门口时,男家要鸣炮动乐相迎。花车停在新郎家的门前,男家请的伴娘(一般是年轻貌美的女子)要上前打开车门,将新娘搀下车来,傧相上前赞礼,宾客向新郎、新娘身上散花(彩带、喷雪什么的有多少多少),将婚礼推向高潮。迎娶拜堂篇拜堂是婚礼的高潮阶段。迎娶之日,男家发车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车停在门前,男方请的伴娘下车的一刹那,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拜堂仪式程序如下:引赞:新郎莅位通赞: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奏乐鸣炮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喜宴篇在传统婚礼进行的前一天,男家已经张灯结彩,其布置大略如下:堂屋:1、门前对联一副,加横批。2、堂屋中间高悬一方形彩灯,彩灯四面分别绘上“鸾凤和鸣”、“观音送子”、“状元及第”、“合家欢”图案。3、香案上一对硕大红烛。4、两边“对座”墙上贴“陪对”一幅。5、后“金墙”上帖“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自上而下直写。这六个字的写法有讲究:天要平,即“天”字的两横要写平,不能弯曲;地要宽,即“地”字写宽一些,不要过窄;君不开口,即“君”字要全封闭,不能留空隙;亲不闭目,即写繁体“亲”字,右边的“见”字不能把上面的“目”字最后一横全部封住;师无别意:繁体的“师”字要少写一撇,写作“师”。新房:1、门框两边贴对联一副,加横批(横批一般写“鸾凤和鸣”四字);2、门上贴大红双喜字;3、新房正中悬彩灯;4、窗户上贴剪纸的大红双喜字,四角贴剪纸的蝴蝶图案;5、窗户两边贴对联;6、墙壁四周挂字画。厨房:正门对联一副,加横批,门上贴红“喜”字。其他:所有房间门上均贴“喜”字一个。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向宾客敬酒。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对号入座。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示敬重。乡下的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闹房篇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纸”。而在现代,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表示祝福之意。游戏之一、取筷子将一双筷子置于酒瓶中,只露出很短一截,让新郎新娘全力用嘴唇把筷子取出,实际就是请两人表演亲吻。游戏之二、吃香蕉用皮筋捆住香蕉吊于新郎跃起能够到的高度,新郎用嘴拉下香蕉。新郎新娘用嘴剥皮,然后共同把它吃完。为了不让绳子缩回,一个做动作,另一个必须咬住香蕉,这就要看两人的配合了。游戏之三、点火柴将火柴插于红枣上,在盛水的盆里漂浮。一根红线中间扎一支点燃的香烟,两头分别由新人咬住,两人你进我退,合力用烟点燃盆中的火柴。要屏住呼吸,用扎实的“牙功”与眼光才能获得成功。游戏之四、夹弹子准备一盘玻璃弹子,让新郎新娘各执一支筷子,两人一齐将弹子夹出。不妨请在场的几对情侣和新人进行比赛,落后者表演节目。游戏之五、对诗比赛若新郎新娘是喜爱文学的,那么请他们来一次对诗擂台赛。先由新郎吟诗一句,然后新娘接吟,要求接吟的句中至少有一个字与上一句相同,如此反复,接不下来者判负,负者表演节目。游戏之六、夫妻识字这个“识字”是让新郎着一个“字”(或一个短语),然后请新郎做各种动作(不准说话,不准用手描笔划)给新娘看,要使新娘能“识”这个字。选“字”的时候,挑那些与新婚气氛相吻合的内容,例如:“爱”、“恋”、“夫妻”等等。游戏之七、说昵称新郎新娘分别想十个昵称去称呼对方,什么心肝啊,宝贝啊,狗狗啊,肉肉啊,越肉麻越好。如果来宾不满意,则可要求再说。游戏之八、亲亲甜心新郎仰面躺在床上,然后把切得薄薄的香蕉片贴在他的脸上和脖子上,让蒙着眼睛的新娘用嘴去找那些香蕉片。游戏之九、接吻直接要求新郎新娘接一个长吻,三分钟或是五分钟都可以。游戏之十、撒喜床撒喜床是在闹洞房时,由新郎的嫂嫂表演的一种边歌边舞的游戏,嫂嫂手托盘子,盘内铺红纸,红纸上放栗子、枣、花生、桂元等物。新娘坐在床上,嫂嫂抓干果往床上撒,边撒边唱。闹洞房的众人听了嫂嫂的歌唱,也随声附和,洞房中欢声笑语彻夜不断,嬉笑打闹声一浪高过一浪。撒喜床的游戏是一种群体民间游戏,所有闹房的人都是演员,而嫂嫂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因为主角要担负起活跃洞房气氛的任务,责任重大。所以,这个主角是要经过娶亲人家精心挑选的。其重视程度,与选择婚礼司仪一样慎重。在娶亲之前,新郎的全家人在同宗同族、街坊邻居的嫂嫂辈中逐个挑选。有些地方选一个,有些地方选两个。选出的这个撒喜床的主角,首先要儿女双全的“吉祥人”;还要能唱曲,会编词;再者,要口齿伶俐,头脑灵活,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另外,因为,撒床时间长,歌词篇幅也长,况且有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临场发挥,故而撒床人记忆力要强,能正确运用歌词把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和场景描绘出来,受这些条件的约束,筛选出的嫂嫂自然是技高一筹了。作为嫂辈们,能受到娶亲人家的器重,也感到非常自豪。她们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新郎家调节好洞房的气氛。回门篇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同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回门”。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天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愉快的好印象。礼品事先备齐,买新娘家老人喜欢的礼品,礼品一般有四件。回门一般在上午九、十点钟动身。新郎新娘应参加婚礼那样认真修饰、打扮,保持婚礼上那漂亮、俊美的形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妈,要叫得自然、亲切,对待亲友和邻居也应表现出亲切热忱,彬彬有礼,见人先打招呼,以礼相待。就餐时,新娘要陪着新郎,一一向父母、亲友和邻里敬酒,感谢大家对自己新婚的祝福。饭后,不要急于回家,应再陪父母聊一会儿,听听他们的教诲,然后再告辞回家。并应主动邀请二位老人和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也可邀请亲友、邻里。呼呼,终于完了。但是要记得年后,新人还要去亲戚家下认亲,这样,也就圆满了。中国婚礼变革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婚礼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婚礼的元素日渐消失。19世纪末20世纪初,婚礼从形式到内容明显的接受了西式风俗。一般采取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形式。新娘一般身穿旗袍或长裙。新郎服有西服、有便服、有满清马褂。民国初期,因为国内没有制作婚纱的厂家,有些政府大吏或大商人、大资本家为了赶时髦,托人重金从国外购得婚纱备其子女婚礼。这种风潮源于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基督教婚礼,蒋介石着黑燕尾服,白色衬衣,条纹西裤,银色领带,雪白手套;宋美龄穿白色婚纱,拖着银线绣花的白色长沙,令国内无数青年女子仰慕不已。此后,婚纱便在社会上广泛流行起来了。而此前,只有思想进步且有雄厚经济实力的家庭行西式婚礼时才着婚纱[1]。1935年后,民国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集团婚礼成为时尚,又让婚纱进一步深入人心。1935年上海社会局策划组织的集团婚礼中新郎穿黑马褂和蓝袍,胸前戴花。新娘穿粉色软缎旗袍,头披白色婚纱。后来的集团婚礼进一步西化,新郎西装革履,新娘白裙白纱。民国元年通过的民国服饰制度也是以西服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中式礼服则为满清马褂。[2]现代中国的婚礼结合了中国传统以及受西方影响的元素。公民结婚仪式实际上只是到地方政府进行结婚登记,并没有太多的程序,然而喜酒就会举办得非常盛大。现代中国婚礼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会拍摄婚纱照。[2]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晋商的代表人物

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但是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建国后,武氏并封为国公,地位等同秦琼,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渊父子当时从武氏那里得到多少财产.而武氏也从他最初聪明的政治投资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其后还孕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

范永斗

范永斗,祖籍山西介休。生活于明末清初的张家口。

早在明朝初年,范氏就在张家口和蒙古地区做生意,历经七代,传至范永斗成为张家口地区对满蒙贸易的汉族大富商,时人称其"贾于边城,以信义著"。当时,居于东北的女真族开始军事扩张,由于和明王朝的敌对关系,他们所需要的军事、生活物质,只能通过张家口的贸易市场获得,也就是以张家口为基地运转过去,范永斗和其他七家商人就开始做这方面的生意,"与辽左通货财,久著信义"。据道光年间的《万全县志》记载:"八家商人者皆山右人,明末时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家宾、田生兰、翟堂、黄永发,自本朝龙兴辽左,遣人来口市易者,皆此八家主之。"由于八家商人为清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所以清朝定鼎后,顺治帝没忘为入主中原建立过赫赫功业的八大商家,在紫禁城设宴款待,并赐给服饰。顺治还要给他们封官赏爵,八大商家受宠若惊,竭力推辞。于是,顺治便将他们封为"皇商"(籍隶内务府)。范永斗被命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其余七家,亦各有封赏。从此,范永斗等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政治经济特权。他不但为皇家采办货物,还借势,广开财路,漫天做起买卖来。他除经营河东、长芦盐业外,还垄断了东北乌苏里、绥芬等地人参等贵重药材的市场,由此又被民间称为"参商"。转眼,范永斗成了拥有数百万之富的大皇商,为八大家中之佼佼者。

后来,继承并发展范永斗事业的是他的孙子范毓。在他手里,把范氏家族的商务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准噶尔部再次叛乱。清政府急派重兵征讨。当时由于路途遥远,且多经沙漠地带,运送军粮成了一个突出的困难。范毓得知此情后,根据自己从小随父在塞外经商,熟悉道路的有利条件,认真核计,与弟范毓联名呈请当朝,自愿以低于朝廷运粮1/3的费用运送军粮,康熙闻奏,立即批准。从此,到乾隆年间,他们多次"力任挽输,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阎",所运军粮都是"克期必至"。其间或受敌袭,或中途变更运粮计划,几度蒙受重大损失,也都由范氏个人承担下来,节约国费以亿两计,为平定叛乱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和贡献,客观上顺应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趋势。这对于一个商人来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赐范毓职太仆寺卿,用二品服。从此,范氏为皇商兼获高官,名噪一时。这在清朝200多年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范毓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去世,他是进入《清史稿》的惟一商人。

贡献:八大皇商之首

晋商旺族"八大家"

在清代,全国排名前16位的大财团都在山西。据史料统计,仅仅把山西几个县域中富户的家产相加,数量就超过了一亿两白银。这个数量甚至比当时国库的存银还要多,切实称得上"富可敌国"牎在中国近代史上,晋商稳居全国商帮之首,称雄商界500余年。在晋商这个显赫群体中,都有哪些"财神"呢?

白手起家通天下诚信为本数乔家

祁县乔家,是晋商中靠勤劳诚信,白手起家的典型。

乔家始祖乔贵发,祁县乔家堡人。早年是一个衣不遮体,无依无靠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与一位秦姓结拜兄弟一起走西口,先做当铺伙计,后开草料铺,兼做豆腐、豆芽及零星杂货些生意。乾隆二十年(1755年),当地粮食丰收,他们为给自己磨豆腐、生豆芽做准备,趁粮低价时购存了一批黄豆。不料次年黄豆歉收,价钱高涨,于是把黄豆售出,获利颇丰。进而扩大经营,开设了客货栈广盛公。

到嘉庆时,广盛公生意十分兴隆,但一次经营"买树梢"蚀本,几乎倒闭。亏得乔氏平日与当地"相与"诚信往来,信誉尚存,得到来往户支持,延缓了欠款归还日期。经多方筹措,又赖广盛公掌柜悉心经营,扭亏为盈,复兴了乔家基业,遂把"广盛公"改为"复盛公"。乔家子弟恪守祖训,严守家规,家业日益兴旺。而秦姓子弟疏于经营,坐享其成,逐渐抽走股份,最终复盛公几乎成为乔家独资。复盛公成为乔姓商号后,买卖兴隆,在包头先后增开复盛全、复盛西等19个门面,有职工四五百人,成为包头城开办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号,故有"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说。乔氏依托复字号,又向国内各大中商埠发展。光绪十年(1884年)又设大德通、大德恒票号。到清末乔家在全国各地有票号、钱庄、当铺、粮店等字号200多处,有流动资金700多万两,加上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总资产达千万两以上。

乔贵发一心经商,含辛茹苦,直到30多岁,才娶了一个寡妇,共育三子。长子全德是寡妇程氏带来的,名德星堂,因非乔贵发亲生,这一门没有什么起色。二门全义,堂名宁守堂,子弟多入仕途。三门全美,堂名"在中堂",其次子乔致庸(1818-1907),是乔家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以儒道之尊,"修身、正己、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心,诚信为本,执着追求,艰苦奋斗,不断开拓,实现了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理想,为乔家的繁荣立下了大功。乔致庸活到89岁,生有六子,但在他心中各有不足,最终把乔家大业交给了他的孙子乔映霞。乔映霞深受家风祖规熏陶,主持乔家以来,事业心强,治家严谨。他针对兄弟与子弟特点,分别立书斋名,曰"不泥古斋""知不足斋""日新斋""自强不息斋""一日三省斋"等,以资互勉,并明订家规"五不准":一不准吸鸦片、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贝者博、四不准冶游、五不准酗酒等。在乔映霞努力下,乔家大业蒸蒸日上,达到了鼎盛。乔映霞思想比较开明,曾率先剪辫子,动员家族妇女解除缠足陋习,又任过区长、禁烟主任,到了事业的顶峰。清朝末年,乔氏票号业务多被官办银行夺走,生意从此走向衰败。

货通俄蒙领风骚外贸世家是常家

榆次的常家,在晋商中以外贸称著。据"山西外贸志"载:"在恰克图从事对俄贸易众多的山西商号中,经营最长,历史规模最大者,首推榆次车辋常家。常氏一门从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七代,沿袭一百五十多年。尤其在晚清,在恰克图十数个较大商号中,常氏一门独占其四,堪称清代晋商中"外贸世家"。常氏家族经商的始祖常威,当年去张家口经商,从家里出发时,身不带分文,一路以为人占卦算命,赚取吃饭住店钱,得以成行。常威有三个儿子,长子常万圯和三子常万达,都以经商见长。万圯一支,即后来所说的"南常";万达一支是"北常"。常万达少年聪慧,长大后随父到张家口经商,十年如一日,生活俭仆,为人处事诚恳守信,为商界同行所器重。常家从开布铺,经营布匹、白布走俏、获得厚利,又扩大规模,兼营茶叶、杂货,外销蒙古等地,逐步积累商业资本,设立了大德玉商号。

到乾隆年间,恰克图被清政府定为中俄贸易的唯一地点。中俄贸易的庞大交易都被压缩到了恰克图。常万达看出了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他将张家口经营的"大德玉"字号改为茶庄,倾其资财来到恰克图,实现了由内贸到外贸的转变。常万达向俄商出口茶叶,兼营绸缎,由俄方引进皮毛、银锭,有出有进,获利甚丰。常万达"满而不盈,视有若无",不断倍厚资本,为常家外贸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事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加,常氏先后增设大升玉、大泉玉、大美玉、独慎玉商号,形成了常氏"玉字"连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独慎玉还在莫斯科设立了分店。

庚子事变,常氏商业受到一些损失,转而创办近代家庭工业,开办了敦义和蚕桑局、敦睦和织布工厂,获利颇丰。常氏在山西还向近代工业火柴局、保晋矿务公司、晋华纺织公司投过资。常氏十四世常旭春还担任了保晋公司第四任总经理。常氏由商业起家,家境富裕后,便转而让子弟读书子儒。常氏八世常吉为县贡生,是家族中入贡第一人。此后学业有成者延绵不断。到1921年,常氏有4人赴日留学学成回国,有10人从省内外大学毕业,素称"世兼儒贾为业"是晋商中少有的"书香门第"。

常氏商业清末、民国初年逐渐衰落,主要是俄商拖欠巨款,加之俄政府巨额征税,遭受浩劫。据记载,仅在莫斯科所赔累折银140余万两。辛亥革命后,内外货款不结,玉字号随之倒闭。

太谷巨富"三多堂"商铺规模数曹家

太谷曹家,是明、清之际声势显赫的晋商巨富。

曹氏家族发迹,始于明末清初人曹三喜。当年,曹三喜因生计所迫,随人到东北三座塔(今辽宁辽阳县)经商。他先是租地种菜、种豆,后与人合伙磨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待生意兴盛后,因曹三喜是外乡人,合伙者想多占利润,只好各自经营。曹三喜认为,自己的名字有"三"字,自己在"三座塔"干一定能成功。他勤劳踏实,以诚待人,生意越做越好,增添了酿酒业、杂货业、典当业。之后,又在沈阳、四平、锦州等地设立商号,逐步成为省外大商。清兵入关后,曹家的商号又向关内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到道光、咸丰时期,曹家的商号已遍及半个中国,国外发展到莫斯科。经营项目有银钱业、绸缎、布匹、呢绒、颜料、药材、皮毛、杂货、洋货、酿酒、粮店等等,雇员达37000余人,总资本达1000余万两。曹家创造出总号辖分号、大小分号连锁管理办法,据说,全国各地究竟有多少曹家的商号,连管家的也说不清楚。有钻营者,未通过曹家同意,擅自打着曹家旗号,借贷资金开设商号,只要在其钱庄、银号管辖之下,外贷不足2万两以下,曹家亦不问所以,可见曹家的财势之大。

曹三喜致富后,把资产分成七分,给每个儿子各一分。然后,每家出资10万两,组成管理处,合资经营,称为"曹七合"。道光以后,各门逐渐衰落,惟独"三多堂"兴旺发达。"三多堂"为多福多寿多男子之意。在太谷城西北洗村,有三座并排高耸的四层旧式楼,是"三多堂"的标志。这三座楼,墙厚1.5米,高达15米多,三个穿堂大院,布局是"寿"字形,内套15个大院,房屋280间,共计6000多平方米,也是著名的晋商大院。曹氏商业在清末逐渐衰落,辛亥革命后,曹氏在东北各大城市的票号,被奉系军阀张作霖发行的"奉票"挤兑。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曹氏在东北的票号归伪满政府所有。

蔚字五联竞潇洒票号世家是侯家

介休侯氏人称"侯百万",史料记载有资产七八百万两白银。侯氏发迹于清康熙年间,十世侯万瞻,专跑苏、杭州贩卖绸缎、家业发展很快,到他的孙子侯兴域时,已成为赫赫有名的大财主了。

侯兴域是侯家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继承祖业,用心经营,积累百万。他的三儿子侯庆来更是精明练达,颇有才干,一手掌家,野心勃勃,首先把在平遥开设的经营绸缎、茶叶、钱币的蔚盛长、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都改为蔚字号,后来又把蔚字号改为票号。但侯庆来只活了36岁,他的儿子侯荫昌接管了家业,在与平遥日升昌票号的竞争中,又把其它蔚字号也都改为票号,成为山西赫赫有名的"蔚宇五联号"。经过道光、咸丰到同治,大约三十年间,蔚字号声势日增,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大有后来居上气势。

蔚字号的财东侯家,历次分红都获得了巨款利润,有钱有势,骄奢淫逸。侯荫昌的姬孙侯奎,是介休有名的挥金如土的阔少年。当时介休有一句谚语,说"介休县有三不管,侯奎灵哥二大王",这三个人整日声色犬马,竞相斗富,极尽挥霍之事。光绪末年,大清银行成立后,侯氏票号由盛而衰,渐渐走上了下坡路。

声名卓著"长裕川"祁县大户是渠家

祁县商人云集,号称祁帮,是清代商界的一支劲旅。而渠家是祁帮中的大户。渠家的茶庄"长裕川"声名卓著,票号"三晋源"汇通天下。

渠家发迹,始自元末明初渠敬信、渠于信、渠忠信三兄弟,从贩运小本生意做起,起先把潞麻和梨贩到祁县,再把祁县的粗布和枣运到上党,年长日久,不辞辛劳,渐渐积累了资金。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渠家的生意已涉足对俄、蒙的茶叶贸易。从渠氏十七代源字辈开始,进入了生意兴隆的黄金时代,成为当时晋中八大富户之一。源字辈渠源桢先后与他人合资开设了"百川通"票号、"存义公"票号、"长盛川"票号,并独资开设了"三晋源"票号、"汇源通"票号,在开设票号的同时,渠家在各省设有茶庄、盐店、钱店、当铺、绸缎庄、药材庄等,实现了票号资本与商业资本的相互转化,这是渠家商业经营的特色,并获得了成功,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渠家"百川通"每股分红达两万多两白银。

渠源桢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渠源桢希望长子渠本翘从事商业,但渠本翘天资聪颖,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更热心考取功名。渠源桢对其极为不满,据说,渠本翘考取举人归乡省亲,渠源桢竞跪在门外迎接,弄得很难堪。渠本翘中进士后,曾被清政府派驻日本横滨领事。父子两人矛盾的缓和是在山西保矿运动。1898年,清政府从极低廉的价格,将山西的煤矿、铁矿;开采权,出让给英国商人。消息传开,山西全省哗然,商民各界奔走呼号,展开长达数年的争回矿权、路权的斗争,渠本翘刚刚卸任山西大学堂监督,就投入保矿运动。在晋商保矿运动中,渠家父子配合默契,渠源桢主持渠家大票号协力相助。不但出巨资入股保晋公司,还帮助公司发行、募集股票。渠本翘在保晋公司担任了一年多总经理,就再次入京为官。渠本翘入京后,渠源桢将大半资财铸成银锭埋在自家院里,据说总量达三百万两之多。1919年渠本翘病逝于天津,此后渠家的后代再没有涉入商界,大多数成为学者、教师和作家。

明清两代聚千两山西首富数亢家

山西平阳府(今临汾市)的亢家,在明清时期聚财数千万两,堪称山西首富。亢氏之后,才是资产在七八百万两的曹、乔、渠、常等诸姓人家。

亢氏起家,传说源自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海关与清军作战失败,退出北京撤往西安途中,曾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寄存于亢家。后来,李自成牺牲,农民军寄存的金银财宝遂为亢氏所有。但这只是传说,其实,亢氏致富也是经商之道。亢氏首先是大盐商,清代实行盐专卖制,由政府特许盐商凭盐引到指定地点运销。亢氏正是凭这种贩运特权,获取丰利,成为巨富。亢氏在盐商聚集的扬州修建了著名的亢园,显赫一时。其次,亢氏是大粮商。当时在北京,由于是京畿要地,四方辐辏,买米糊口之人倍繁于他省,而北京资本最大,规模最大的粮店就是亢家在正阳门外开设的粮店。在原籍平阳府,亢家"仓廪多至数千",藏有米粮万石。再次;亢家是一个资本雄厚的典当商。传说当年,亢家为了挤垮当地另一家当铺,连续三个月拿出90尊金罗汉到这家当铺去典当,每尊典银1000两。这家当铺人慌了,问典当人,何以有这么多金罗汉,来人说:"我家主人有金罗汉500尊,现在还410尊等着典当呢!"这家当铺只好让亢家将90尊金罗汉赎回,自己关闭当铺远走他乡去了。此外,当时,亢氏在原籍平阳还拥有大量田宅和储粮,号称"宅第连云,宛如世家","上有老苍天,下有亢百万,三年不下雨,陈粮有万石"。

甲第联辉名当世"世袭皇商"是范家

介休范氏经商始祖叫范永斗,明末时在张家口经商,经常出入辽东,是当时有名的八大商人之一。

由于当时商人经常出入关内外,为满清提供军需物资和情报,满清入关称帝后,顺治皇帝为答谢八大商人,在紫禁城设宴,亲自召见,尝赐朝服,编入"御用皇商"行列。范永斗被任命为主持贸易事务,并"赐产张家口为世业",取得了别的商人无法享有的经济特权。范毓宾是范永斗的孙子,他具有聪颖卓越的经济头脑,继承祖业后不负众望,使范家商务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主政时,担当了"承办、采运军粮"的大官差。清朝初年,康熙皇帝亲征准噶尔部,由于运送军粮花费过大,"输米馈军"付出了惨重代价。作为皇商接受这项官差后,认为虽然返贩军粮艰苦,但依仗自己多年经商的经验,认为不仅有利可图,又可报效国家。他请求以每石米低于官价三分二的价格自费办售军粮,康熙闻奏大喜,遂即准请。范毓宾感受皇恩浩大,表现出令人感慨的忠诚。他凑足144万两白银,补运军粮计为百万余石,为清政府节省费用600余万两。《清史稿·列传》中说,范毓宾"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不扰闾邻,克期必至,省国费亿万计",忠诚换来了丰富的回报。范氏家族中有许多人被授予官爵,甲第联辉,显赫一时。朝廷还慷慨地把西北游牧民族的贸易权交给了范家,获得了巨大的商机。范氏由皇商兼获高官,在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实属罕见,范家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继续寻求发展机会。康熙时,国内铜斤(造铜钱用的原料)严重短缺,政府允许商人赴日本购买铜斤。范氏把握时机,奏请内务府,承担了贩运洋铜的大部分业务,获得巨大利益。

范家因官商而兴,因官商而衰。随着清末满清政府的衰败,范氏商务日趋衰落。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清廷以范氏铜业"亏折日深,以至上年误运误课,拖欠官项累累"、"亏损至一百五六十万两之多"为由,革除范氏内务府、户部等衙门官职,着令严加审讯范清济兄弟,并查封家产,昔日堂堂皇皇的"世袭皇商"变成了阶下之囚。

大名鼎鼎"财神爷""最后风光"是孔家

在晋商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财神爷",就是太谷的孔祥熙,他是民国时期四大家族之一。

孔祥熙的父祖孔繁慈,年轻时,抽过大烟,把家产抽光了,这也是幼年的孔祥熙曾拣过煤渣的原因。后来孔繁慈在太谷城乡许多地方当过私塾教师,供孔祥熙在基督教会所办的新式学塾学习。1901年秋,孔祥熙赴美,考入耶鲁大学,主修理化,后来又修社会学。1905年进入本院研究院,获理化硕士学位,他的抱负是"提倡教育,振兴家业"。1907年孔祥熙回到北京;那时正值清政府重用留学生。但他婉辞了邮政部、北洋大学等的聘请,决心回太谷办学,在太谷南街基督教公理会明道院附设小学的基础上,增扩课程,创办了太谷第一所中学铭贤学堂。孔祥熙一方面提倡培养新式人才,但对"振兴家业"发财致富并未忘怀。1912年,他从生活中看到煤油已成为民间点灯照明的必需品的商机,便同五叔孔繁杏设立的祥记公司,向英商亚细亚火油公司交付了一部保证金,从而取得了在山西经销火油(煤油)的总代理权,独家经营、获利丰厚。孔祥熙也因此成为山西第一位买办商人。

二次革命失败后,孔祥熙东渡日本,在横滨结识了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宋霭龄。宋赞孔为人谦和,"赚钱赚得很得法""似乎天生有一种理财的本领",而对孔"在在服佩"。由于双方情投意合,1914年春,孔祥熙与宋霭龄结为伉俪。婚后,宋霭龄向孙中山辞去秘书职务,推荐她的妹妹宋庆龄接替。1915年孔祥熙回国,利用欧战国外需要军工原料的商机,把阳泉的铁砂运往天津出口,在天津创办了"祥记"和"裕华"公司。1926年,国内政界发生剧烈变动,孔祥熙认为"做大官"的"时会机遇"来临,他从美国回到广州被任命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东分会委员和广东省财政厅长兼后方财政事务。由于在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上,孔祥熙和宋霭龄说服了父母,孔氏家族则通过蒋介石政权获得了极高的政治地位,为家族财富增殖取得了可靠保证。1927年,孔祥熙做了南京政府工商部长,继又选为"国府委员",从此,官运、财运十分亨通。1933年孔祥熙任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并仍兼中,央银行总裁。孔家在借公营私、亦官亦商、因利乘便的情况下,成为中国豪门首富。孔家利用所掌握的权力,谋取私利,大发国难财,究竟聚敛了多少钱财,据说抗战初期宋霭龄在套取外汇的投机中,就"捞了800万英镑"。1939年时,宋霭龄在美存款居重庆政府"所有要人在美国银行中存款的第一位",被美国记者茜利文称为"中国人民的钱袋"。1944年的"朋分美金公债案",一时间在山城重庆舆论沸扬,孔祥熙被迫下台。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