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生肖 > 文章页面

螟蛉是什么意思(螟蛉之子的典故)(螟蛉之子的典故)

螟蛉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螟蛉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螟蛉子是什么意思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螟蛉之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螟蛉是什么意思螟蛉之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一、解释

螟蛉是什么意思

“螟蛉之子”就是指义子,即俗语所谓之干儿子、干女儿,与收养人无血亲的后嗣。

二、出处

《诗经·小雅·小苑》一文中,文中写道“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古人以为蜾蠃有雄无雌,无法进行交配生产,没有后代,于是捕捉螟蛉来当作义子喂养。据此,后人将被人收养的义子称为螟蛉之子。

三、典故

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

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下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

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

扩展资料: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只是古人一个美好的愿望。

不过透过这句古诗我们却不难看出,正是由于封建社会对于单纯人力生产力即劳动的人的需求,先人们才会产生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识,才会对传宗接代的使命报以极大地热忱,对膝下无子的状况产生极大地恐惧,也无怪乎有如此多的收养义子的历史故事了。

又正是因为这种意识的延伸、套用,一个自然界中你死我活的一般现象,却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曲解为了动物之间的收养与被收养的美好关系,成为封建道德教化的极好载体,并传颂至今。

除了“螟蛉之子”外,还有“螟蛉之女”,这样的故事在文学作品里也是屡见不鲜。较为著名首推《三国演义》中貂蝉就被司徒王允收为“义女”,执行离间董卓和吕布的“美人计”的故事。

此外,在《今古奇观》中也有很多收养“义女”的故事。描写多是些被迫害或被遗弃的女子被老年的官员或是心存善心的富翁收养,得到帮助,从而使自己的冤屈得到昭雪的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螟蛉之子

螟蛉是什么意思

螟蛉是一种虫子,螟蛉子有义子的意思。

螟蛉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蜞蛉有子,蜾嬴负之”这句话出自《诗经小雅小宛》。

泛指稻螟蛉、棉铃虫、菜粉蝶等多种鳞翅目昆虫的幼虫。蜾蠃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古人误认为蜾蠃不产子,喂养螟蛉为子,因此用‘螟蛉子’比喻义子。

扩展资料:

生活习性:

稻螟蛉在广东一年发生6~7代,以蛹在田间稻茬丛中或稻杆、杂草的叶包、叶鞘间越冬。年中多发生于7、8月间为害晚稻秧田,其他季节一般虫口密度较低。

偶尔在4、5月份发生为害早稻分蘖期。成虫日间潜伏于水稻茎叶或草丛中,夜间活动交尾产卵,趋光性强,且灯下多属未产卵的雌蛾。卵多产于稻叶中部,也有少数产于叶鞘,每一卵块一般有卵3~5粒,排成1或2行,也有个别单产,每雌平均产卵500粒左右。

稻苗叶色青绿,能招引成虫集中产卵。幼虫孵化后约20分钟开始取食,先食叶面组织,渐将叶绿素啃光,致使叶面出现枯黄线状条斑,3龄以后才从叶缘咬起,将叶片咬成缺刻。

幼虫在叶上活动时,一遇惊动即跳跃落水,再游水或爬到别的稻株上为害。虫龄越大,食量越大,最终使叶片只留下中肋一条。

老熟幼虫在叶尖吐丝把稻叶曲折成粽子样的三角苞,藏身苞内,咬断叶片,使虫苞浮落水面,然后在苞内结茧化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螟蛉

关于螟蛉是什么意思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螟蛉是什么意思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