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汉武帝母亲王娡是如何抛弃平民丈夫进宫当皇后的马皇后叫马秀英吗皇后成长计划张铁嘴算命都有哪些内容按照历史的记载,王娡入宫可不是她自己主动的,而是被她的母亲强行拆婚,让后送给了当时还在做太子的刘启。没想到这个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女人,在刘启的身边非常得宠,最终还生下了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
王娡是什么人
汉朝的皇后太后,出身寒微者数不胜数,像文帝的生母薄姬,原本只是魏王豹的妾室,而文帝的皇后窦氏,也是个平民,还自幼丧父是个孤女。
相较来说,王娡的出身其实也不算太差,其生母臧儿,是燕王臧荼的孙女,与第一任丈夫王仲生下了王娡。而王仲死后,臧儿改嫁长陵田氏,生下了后来汉武帝那位著名的舅舅田蚡。
如此看来,王娡后来改嫁倒还有母亲遗传的感觉。
在王娡刚长大成人的时候,臧儿就将其嫁到了一户寻常的农家,丈夫叫做金王孙,虽然名字取的还相当霸气,但金王孙家里家境一般,甚至还有点穷。没多久之后,王娡就生下了女儿金俗,日子过得一般般,王娡心里到底是如何想的,历史上也没有什么记载,但是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来,王娡其实也是不满于做个寻常农家妇的。
听信术士之言,离婚入宫服侍太子
古代有很多相士相面的传说,比如当年刘邦在吕后的娘家,被吕太公看中,觉得他面生龙相贵不可言,所以把女儿嫁给了他。名相士许负,曾预言薄姬会生下天子,邓通最终会饿死,最终也都应验成为了现实。
而这样的事在王娡身上也发生了,臧儿曾找相士姚翁给王娡相面,结果姚翁说王娡是大富大贵的命数,将来会生下天子。这样的说辞与当年许负说薄姬,简直如出一辙。臧儿听完非常高兴,而她的宝贝女儿王娡,也表示想尽力一试,从这里也看得出,王娡不是个简单的女人,甚至说非常有野心,她根本不甘心跟金王孙过一辈子。
而王娡的丈夫金王孙得知之后,非常恼怒,不肯与王娡和离,臧儿见软的不行就直接来硬的,直接把王娡送进了刘启的太子宫。
二婚入侍,宠冠后宫
虽然王娡是个二婚,还生过孩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受宠,而这也与当时的大背景有关。
由于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征战,加上秦朝的苛政与楚汉争霸多年,造成了天下民生凋敝,为了恢复人口与经济发展,汉朝初期鼓励生育,对于改嫁、再嫁之类不仅不反对,而且非常支持,连皇室成员都带头这么做,所以王娡进太子宫,当时并未引起什么注意,也没人说什么。
也不知是不是王娡生得本身就很美,还是嫁过人比较有经验,她进入太子宫之后,迅速得到了刘启的宠爱,还顺便把自己的妹妹王皃姁也给弄了进入,姐妹俩一起侍奉刘启,深得恩宠。
刘启膝下共有14个皇子,其中5个是王氏姐妹所生,在王娡与妹妹没来之前,刘启的其他姬妾为他生育了9个皇子,然而这姐妹俩进宫后,其他的姬妾就再也没生过皇子。
刘启登基之后,王娡与王皃姁都被封为夫人,而汉朝当时在皇后之下,设三夫人,除了王氏姐妹,还有一位夫人就是诞育两位皇子的贾夫人。王娡的地位,仅次于当时的薄皇后,然而薄皇后膝下没有子嗣,而且也不受宠,与王娡其实没法比将来。
工于心计,谋夺储位,终成皇后
各种事件都表明,历史上的王娡是个相当有头脑的女人,最终她能够成为汉景帝的继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得宠于汉景帝的同时,王娡还在当时宫中最有分量的两个人那里辛苦经营,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就是景帝的生母窦太后,因窦氏疼爱幼子梁王刘武,王娡投其所好,经常在景帝面前说刘武的好话,兄弟俩有什么矛盾,王娡都在里面劝和,然而有意无意透露给窦太后。
窦太后本来就非常疼爱刘武,王娡这般做法,深得老太后的心,认为这个媳妇不仅温柔贤惠,而且也很对自己的胃口,所以对王娡也非常疼爱。
王娡讨好的另一人,就是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而王娡在馆陶公主那里得了青眼,不仅仅是王娡自己有头脑,主要还是另一人作死——栗姬。
由于景帝的元后薄氏常年不得宠,而且膝下没有子嗣,所以景帝一早就立了庶长子刘荣为储君,而刘荣的生母栗姬,其实也是个宠妃,先后为景帝生育了三个皇子,只不过奇怪的是,刘荣成为太子以后,栗姬没有变成继后也就算了,而她的位分“姬”也奇怪,因为汉朝的后宫并没有这样的位分,通常寻常的妾室都统称为“姬”。
刘荣成为太子之后,馆陶公主上门提亲,有意将自己的女儿阿娇嫁给刘荣,想将未来的皇后之位留在自己家,结果不仅被栗姬拒绝,还受了一阵嘲讽。事实上栗姬并不喜欢馆陶公主,因为馆陶公主时常送美女入宫,用来讨好景帝,栗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所以馆陶公主上门提亲的行为,在她眼里就更加可憎。
只不过,馆陶公主是文帝与窦氏所生,是景帝朝唯一的嫡出长公主,深得窦太后的疼爱,在前朝后宫的地位与影响力相当大,并没谁敢轻视馆陶公主。而一根筋的栗姬,如此让馆陶公主难堪,根本就是自己找S。而栗姬的举动,让王娡找到了机会,她主动上门表示有意让刘彻迎娶阿娇,双方一拍即合,也就有了“金屋藏娇”的传说。
馆陶在栗姬那里丢了颜面,却又在王娡那里得了脸,抬谁踩谁已显而易见。从那之后,馆陶时常在景帝那里说栗姬的坏话,又说王娡的好话,久而久之,景帝对两人的印象就完全相反了。而后,栗姬母子见罪于景帝,栗姬失宠,刘荣被废去太子之位,贬为临江王。
公元前151年,薄皇后正式被废去皇后之位,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被废的皇后,而七个月之后,刘彻被封为皇太子,其生母王娡被封为皇后,入主椒房殿,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继皇后。
历史上的马皇后贤淑能干,朱元璋经常把她比之唐太宗的长孙皇后,这都是有据可查的。据明史记载;郭子兴时代,朱元璋被猜忌囚禁,不准任何人送茶送饭。马氏背着人偷刚出炉的炊饼给他,揣在怀里把胸口都烫红了。朱元璋位极人君,她跟女官识文断字,帮助整理札记资料。因孙子宋慎涉嫌为胡惟庸党羽,大文学家宋濂本应连坐处以死刑,就是她出面求情受到特赦的。临死前,为了不连累太医,她甚至不肯服药,以至于朱元璋在马皇后灵前恸哭不已,从此不另立皇后。在封建社会,寒苦人家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家有姓无名,是常有的事。马皇后父母早逝,被寄养在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郭子兴家长大。尽管郭子兴待若己也,也曾经发达过,可惜的是郭不过一个草莽英雄,要给马皇后取个“麻辣鸡丝”之类的雅号大约心有余力不足。何况当时郭子兴未必预料到养女马氏会有母仪天下的福份,也许觉得没必要穷折腾,有个小名足够了。至于21岁许配给25岁的朱元璋后,理所当然就成了朱马氏,当上皇后当然就更无需名字了,直呼皇后的名讳那是欺君邈上的罪过。加之马皇后是个不尚虚文的人,因而,马皇后终其一生连个名讳也没有,当属情理之中。究其原因,固然是重男轻女观念作崇,但更主要的是广大劳苦大众没有文化。所以,很多男丁也同样有姓无名,马皇后的父亲就是例证。明史中只称之为马公,说明其名讳可能也只是一个类似于“马二狗”之类的小名,为不辱皇家尊严,史书不载;由于明朝文字狱盛行,推行的又是特务政治,民间也不敢传,便连小名也无法流传后世了。当然,赵炎先生毕竟不是信史,把马皇后唤作马秀英也罢,似乎没有必要斥为“硬伤”。然而,如今时序已经进入到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21世纪,一些偏远山村的孩子,长到十几岁仍没有名字。前年,笔者在湘西某山村访友时,就见到两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父母没有给他们起名字和报户口。他们甚至没有姓名的概念,只知道弟弟叫“牛牯子”,姐姐叫“满妹子”。每每想起此事,我坐在电视机前看《大脚马皇后》,在网上读着赵炎先生的大作,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附大脚马皇后改名换姓背后有玄机博主:赵炎发表时间:2011-05-06 08:47:42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秀英,是历史上著名的仁慈、善良、俭朴、爱民的一代贤后,据《明史》记载,朱元璋常将马皇后的贤德与唐朝的长孙皇后相提并论,她们的确可以先后媲美。然而,在身世上,马皇后却比长孙皇后复杂得多,充满了蹊跷。马皇后的原名并不叫马秀英,她姓刘,名阿秀,非常土气的一个名字(《万历野获编》),当然,马秀英这个名字也不见得就雅到哪儿去。这则记载虽然出自野史,在赵炎看来,其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首先,她是安徽宿州乡下的丫头,父母亲估计没啥文化,取不出什么好名字;其次,在元朝极度歧视汉人、奴化汉人的大环境中,汉族女孩子能有个名字,就算不错了,大多数女子根本没有取名权。据《典故纪闻》里说,刘阿秀的父亲与元末起义军领袖郭子兴是同乡,因为父母死的早,被郭子兴收为养女,就改名换姓为马秀英。那么,这就出现许多疑问了。改个名字也就罢了,比如可以改为刘秀英、刘英翠等等,为何还要改姓呢?要知道,姓氏是祖宗家族之血脉的延续啊,在封建社会里,这一点是看得很重的,改了姓,就等于数典忘祖,要背上不孝的骂名,任谁都要掂量掂量,为何刘阿秀没有反对,还一直沿用了下来?另外,为何郭子兴为刘阿秀单单选择了“马”姓,而不是赵钱孙李等姓?针对这些疑问,赵炎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的原因还真不是那么简单。表面上看来,似乎是郭子兴这个人比较多事,动不动就要给人改名字,他是有这方面的嗜好的,OK。比如,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也够土气的名字,自从投靠了郭子兴,老郭同志就开动脑筋了,这个土得掉渣的名字怎么成?换一个吧,于是,朱重八就变成朱元璋了。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还表扬了郭子兴,说他有学问、有远见,“朱元璋”即诛灭元朝的利器也,牛!幸好没有让朱重八也改姓,若是改了姓,大明王朝的皇帝就不姓朱了,老郭同志得负历史责任。赵炎认为,郭子兴为刘阿秀改名换姓,除了嗜好之外,还有其他的考虑。第一,元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天真地认为,只要杀光了赵、李、张、陈等几个汉族大姓就没事了,刘姓因为是大汉朝的国姓,与汉族的形成有莫大的关联,也在被屠杀之列。在《三垣笔记》里,确实记录了1335年安徽宿州发生过大屠杀,刘阿秀的父亲极有可能死于此次的屠杀,这一年,刘阿秀8岁,幸得郭子兴救护才活了下来。改为姓马,可能出于安全的原因。第二,郭子兴这个人性格不太好,性情暴躁,气度狭小,见不得别人比他强。刘阿秀小姑娘从小就聪明伶俐,很受养母张夫人和郭子兴妾张氏的喜爱,据说经常给娘子军们出主意,比郭子兴的儿子们强多了,这让郭子兴心中很不是滋味。让这小姑娘继续姓刘,岂不是显得刘阿秀她爹比郭子兴还强吗?这不行,要给她改姓,必须改。如果改姓郭,那么,自己的这个小心眼就捂不住了,于是,就改姓马,马是给人骑的,郭子兴的心理终于平衡了。第三,说不定跟迷信也有关系。古代人的迷信是根深蒂固的,学富五车的文化人尚且不能免,遑论郭子兴这样的大老粗?让刘阿秀变成马秀英,郭子兴的潜意识里有惧怕蒙古骑兵的意思,但其中的迷信成分还主要体现在名字上。“秀”是出类拔萃的意思,“英”则从草,从央,“央”义为“收口的”、“收心的”、“聚拢的”。郭子兴的心思很显然,期望草根英雄都能全心全意为自己所用。从这个名字的拆字来看,郭子兴可能是咨询了算命先生,他身边应该有这样的“人才”。《明通鉴》里还提到一个迷信事件,就是马皇后的生辰。刘阿秀的出生日期是1327年,《明史》也基本沿用了这个日期,但在郭子兴身边的时候,刘阿秀则是1332年出生的,整整小了五岁,不知是何缘故,我们只能认为跟郭子兴个人迷信有关。第四,刘阿秀之所以后来接受了马秀英这个姓名,并用了一辈子,做了第一夫人也没改回来,是因为她本人具有宽恕、仁孝、感恩的美德。郭子兴再不是东西,养父这个身份是不容置疑的,毕竟养育了自己近二十年,还为自己选了一个英雄丈夫。比起这份恩情,区区姓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随他去吧。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马皇后的这个美德,说有宫女讲历史,评价宋代的皇后大多过于仁厚,马皇后立即反问:仁厚不好吗?难道做人一定要斤斤计较?需要澄清的是,马皇后的“大脚”,在民间故事中颇有传奇色彩,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这个传奇故事的依据,可能源于《明书》中的记载,说朱元璋与陈友谅对垒时,曾被对方追击,马氏背着元璋逃跑,太子朱标为此还绘了图像,放在怀中。后来朱标与乃父政见不合,元璋追打他,他故意把图像遗落在地,元璋见到,痛哭一场,也不打儿子了。这个记载未必是真实的,不过马氏不像当时的其他妇女缠足,是天足者,背丈夫有可能,至于到底脚有多大,只能去问她自己了,但绝不会像传奇里所说的那样巨无霸。不管马皇后是姓刘还是姓马,也不管马皇后的脚是大是小,她作为伟大女性的历史地位,已经彪炳史册、万古流芳了。《明史》赞扬马皇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赵炎)
一共6种,①剑:算过命后,要是改变不大,则成为梁上君子或剑师。②拳套:算过命后,要是改变不大,则成为拳师。③乡村:算过命后,要是改变不大,则成为普通市民。④书:算过命后,要是改变不大,则成为教书先生。⑤皇宫:算过命后,没有去过青楼,改变不大,则成为皇妃或皇后。⑥锅炸了:具体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