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生肖 > 文章页面

福州哪里有算命特别准的人,在厦门或福建开算命馆,周易,生意好吗(福州算命有推荐的吗)

周易算命中的一命二运三风水指的是什么

本文目录

在厦门或福建开算命馆,周易,生意好吗福州有哪些故事传说和对联谜语何仙姑是哪里人真名叫什么

应该不错。

首先你的能力得真的足够,面对各种客户逗得能应付。

你能想到算卦占卜的 周易 ,居然也是军事著作,不信就请往下看

那里的人比较信周易等传统文化。当然也会有些比较难缠的人物(应该不必再提示了吧)。

主要是香港台湾人最信。

在那里人流物流比较密集,房租相比也很高。除非你的能力极强,也比较准,能有较多的客源,否则我不建议你在哪里开馆。

只是建议,不如自己筮卜一下,再做定夺

海日宜晞发

天风为振衣陈宝琛题福州岁寒楼别墅海天阁

细看洞中景

方知眼界广福州永泰方广岩联,林素园撰

眼中沧海小

衣上白云多福州鼓山联,林世壁撰

宅入先贤传

门听长者车梁九山复集杜句改署福建福州黄巷老屋门联

座对贤人酒

门听长者车梁九山手书杜句作福建福州黄巷老屋门联

万里海天臣子

一堂桑梓弟兄明叶文忠(向高)撰京师福建福州会馆燕誉

安知住世君非佛

想是前身我亦僧福建福州林阳寺——明·叶向高

百丈松楸驯鹿土

千秋圭节卧牛眠福州:林则徐墓,在福州北郊马鞍村

半夜丝桐弹霁月

一樽竹史醉清风陈宝琛题福州双门楼聚春园菜馆

碧涧生潮朝自暮

青山如画古犹今福州:朱熹题西禅寺,在福州怡山

材拟圭璋方特达

文归雅正薄艰深乾隆题福建鳌峰书院鉴亭,位于福州

藏书岂为儿孙计

有志都教馆阁登福州北后街环碧轩藏书楼联龚易图撰

长空有月明两岸

秋水无波行一舟 [清]林则徐题福州西湖宛在堂

春来赏雨延秋月

晓起劙桑夜课蚕陈宝琛题福建观文书院,位于福州

登丘望海无涯思

摩石听松一适时陈宝琛题福州岁寒楼别墅海天阁

地出灵泉润海表

天生石鼓镇闽中——福州望州亭

福建绅衿一马尾

漳州道府两头牛嘲福州船政局兼马尾船长沈幼丹、漳州知府

公刘曾画生民策

司稼常担粒食忧黄乃裳题沙捞越“新福建福州总公司”

古佛由来皆铁汉

凡夫但说是金身福州:曾异题开元寺,在福州经院巷

海到无边天作岸

山登绝顶我为峰福州:林则徐题鼓山

郊原雨足云归岫

台阁风清月在天福州:叶季韶题西湖桂斋,在西湖步云桥旁

进退一身关社稷

英灵千古镇湖山林则徐题福州小西湖李忠定公祠

君欲欺心神未许

汝敢昧己我难瞒福州:涌泉寺,在鼓山半山腰的白云峰麓

屴崱峰高千壑秀

灵泉胜迹一水幽福州:鼓山屴崱峰,俗称绝顶峰,可观日出

流连不尽登临兴

俯仰犹思去往情福州鼓山联,佚名撰

龙门世泽华跗盛

鲸海威名草木知梁同书寿尹文端(继善)之子为福建福州将

人世大难开笑口

肚皮终不合时宜福建福州华严寺弥勒龛——近·陈宝琛

桑拓几家湖上社

芙蓉十里水边城黄莘田福建福州小西湖

山川寄迹原非我

天地为庐亦借人福州:林兆恩题金山塔

似我空为门外汉

伊人宛在水中央福州:且菽园题西湖宛在堂

苔壑泉流松荫境

龙峰山抱水环腰福州苔泉联蔡襄撰

一、朱熹与晦翁岩

话说那一年,朱熹前往长乐讲学,路经石龙岭时被一群歹人劫去衣物。这下朱熹算遭殃了,身无分文,举目无亲。当轿夫,当搬运工,一个文弱书生怎能干这等苦差事?只好化名李铁口在潭头街摆了个看命摊。这朱熹早年研究过麻衣相法,上晓天文,下晓地理;能知过去未来,能断吉凶祸福。没想到今天却派上用场,用它来混口饭吃。

一个外乡人,刚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意哪会好?朱熹摆了一天摊,只给两个人定时、合婚,挣得钱只够吃饭,连旅店都住不起,晚上只好寄宿在土地庙中。第二天,朱熹刚在街边摆下摊,挂起招牌,迎面来了个戴黑巾穿蓝衫的书生,年纪20挂零。这书生叫刘砥,是额头乡首富。朱熹眉头紧皱,嘴里吱吱唔唔不敢出声。到现在他的早饭还没吃呢,肚中早唱起“空城计”了,真想赚两片铜板混碗饭吃。那书生哪知朱熹的心思,忙安慰道:“先生,你就直说吧,君子看命闻凶不闻吉。”朱熹故意犹豫好大一阵,才叹了声气:“贵造命相很坏,印堂发暗无光,嘴唇尖削如鼠,是双蛇锁口。恕我直言。”话到嘴边又忍住了。他艰难地咽下一口从腹中泛上的酸水,又接下说:“不出三天,家中必有大难,命定求乞,三十四岁当死。”书生听后扔下几枚铜板,冷冷一笑:“我家有良田千亩,岂能成为乞丐?看命嘴,犬放屁。”说完拔腿就走。街上顿时围过来一大群闲人,朱熹从地上捡起铜板,怕砸招牌忙上前将那书生拦住:“公子留步!我李铁口祸福直断。如若不灵,三天后再来潭头街砸我招牌。我当街从你胯下爬过。”这一席话果然镇住了半街人,这是哪路神仙?这么厉害?我们不妨也试一试?

这下朱熹时来运转,算命摊前门庭若市……

转眼三天过去了,刘砥一家无灾无难,吉祥平安。他记起三天前李铁口夸下的海口,特意来到潭头街找朱熹算账。朱熹眼尖,见刘砥找上门,心想:坏事了,三天前那番话是随口胡言乱语,为了混口饭吃迫不得以才这样说的。今天可得认真对付了。隔了半条街,他就向刘砥作揖:“公子别来无恙?”刘砥半天玩笑地抓起招牌说:“我今天特地来砸你的招牌。”“该砸该砸!”朱熹急出一身冷汗。好在他脑子转得快,眉头一皱,话头立即一转:“不过,在砸招牌之胶,能让老夫再看一次命相?”刘砥应道:“再看一次有何妨?”于是朱熹装模作样又把刘砥从头到脚端详一番。最后一双目光停在他的脸上。只见对方印堂发亮嘴唇圆润。“公子,你的命相变了!”朱熹惊叹道:“过去是双蛇锁口,如今变成双龙抱珠。你这是大富大贵的命相。老夫敢断定公子你必定做了件大好事。不然你肯定逃不过此番劫难。”

刘砥听了也怔住了,心想:“这李铁口果我不含糊!他记起三天前发生的那件事。世间的事就有那么巧,你说怪不怪?”三天前,他离开潭头街回家。算命的话他并未放在心上。走着,走着,他来到偏僻的河边,抬头见前面一株大树上悬着一件东西,摇晃着,定睛一看,高喊:“有人上呆了。”嘴里叫喊,双脚大步奔过去,把那人解了下来。一看,原来是位年轻的孕妇。等那女人醒过来便问她:“娘子为何轻生?”那女人未曾开口先流下眼泪,叹道:“今春黄河决堤,家乡遭了水灾。丈夫带奴家到这里投亲不遇。上半个月,丈夫不幸病故。埋葬好丈夫,奴家身上一文不名,只好横下心来走这条绝路,幸遇公子搭救。”

他一想:“救人救到底,半途撒手,这孕妇与肚里的孩子还是要死的。”于是,他将那孕妇带到家里,请医生为她看病抓药。临走时,还送了不少钱给那女人。这件事神不知鬼不觉,这李铁口怎么知道呢?看来,此人并非等头之辈。想到这,刘砥放下招牌,竖起大拇指,称赞道:“神,神!”朱熹摇头苦笑:“一派胡言竟也能当真?我正准备金盆洗手呢!”刘砥向朱熹深深地鞠了一躬,“请先生赏脸,到寒舍一叙可好?”朱熹满脸含笑,答应了,便跟刘砥来到额头。朱熹见刘砥是个正人君子,才将自己真实的身份告诉他,还向他讲述此番离奇的历险记。刘砥见客人就是朱熹,别提有多高兴。他马上唤出胞弟刘砺。兄弟俩跪在地上各自向朱熹磕了三个响头,正式成为朱熹的弟子。

从此,朱熹就留在额头。他在村后额头岩白鹿洞外筑了间精舍,开馆授徒。在朱熹精心教导下,刘砥刘砺两兄弟先后中了进士,金榜题名。从此额头乡改名二刘乡。朱熹开馆授徒的额头岩也改名晦翁岩。真是村以人名,人又以村而益彰也。长乐民间故事分享第二篇

朱熹种墨竹

在朱熹当年讲学的地方长乐三溪紫阳阁外,有一片墨竹林。一丛丛竹竿漆黑如墨,婷婷玉立,婀娜多姿。据说全中国只有三溪这儿才长有墨,这墨竹还是朱熹亲自栽种的呢。

当时朱熹刚从二刘辗转来到三溪讲学,见山上只有松、梅二友,便吩咐刘砥、刘砺两兄弟从晦翁岩移来一丛绿竹,栽在紫阳阁外。每天,朱熹讲学结束之后,将写字时剩下的余墨、洗砚水泼在阁外竹丛上。日久天长,竹子就染成黑色的了,连新生的幼竹也墨黑如漆。朱熹好生欢喜,亲自点了点数,整整九九八十一株。这可是世间的珍稀品种啊!这事很快传遍长乐,传遍八闽大地。许多人特地跑到三溪看墨竹来了。一时三溪村游人如鲫。好稀奇的墨竹啊,墨黑如漆的竹身衬着翠绿的叶子在轻风中摇曳,如同一群风姿绰约的妙龄靓女,真是人见人爱。好多商家财主爱不释手,纷纷向朱熹提出要用重金购买墨竹。朱熹总是面带微笑耐心规劝:“我劝你们还是别买的好。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买了你们也种不活,即便栽活了也会变种。”客人们半疑半信,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此事传到邻村一个叫邱八的财主的耳朵中。这人心肠歹毒,一肚子坏水。他居然花高价请了当地几个歹仔去偷掘墨竹。那歹仔头叫刘二,家就住在三溪村西头,离紫阳阁不足三百步。他大哥在与元军作战中以身殉国,家中仅剩一个年近花甲的老母。那刘平日游手好闲,时常和一批无赖恶少聚众赌博、打架斗殴。村中的人们都像躲瘟疫似的躲着他。那一夜,天上星月无光,地上寒风凛冽。刘二带丰一群歹仔,各自带上镐头、锄头偷偷窜到紫阳阁下。谁知一行人刚拢近那片墨竹林时,只听“嗖”的一声,从竹林中蹿出一条丈二长水桶精的大蟒蛇,吓得那伙人七魂去了五魄,哭爹叫娘,扔了锄头、镐头没命地跑。有的摔断腿,有的跌折胳膊,有的砸破脑壳。刘二见事情败露,自觉无颜见人,连夜下海当海匪去了。从此没人再敢来偷竹了。村里人就说这墨竹是天上神物,玉帝派大蟒蛇来保护它。朱熹怀着虔诚的心情在紫阳阁岩头写下“溪山第一”四个大字。字体古朴苍劲,与阁外墨竹林相映成趣。

再说刘二的老母,听说儿子干了这种丢人的事后羞愧交加。好忍受不了晚年凄凉的生活和邻里的嘲笑,在梁上拴了根吊绳一走了之。刘家没有后代,尸体扔在破茅房中大半个上午了也没人收拾。朱熹心地善良,亲自领着学生来帮助料理后事。可是朱熹囊空如洗,这丧事又怎么办得起来呢?

此事传到邱八的耳中,他马上派大管家赶到三溪求见朱熹,提出愿出每根一百两银子的天价购买五根墨竹。朱熹正愁无钱料理丧事,听那大管家讲明来意后却又为难起来,只见朱熹背着手在墨竹林里溜达了好大阵后,才咬着牙开了腔:“罢,卖了!反正墨竹长在三溪。”

那大管家千恩万谢,掘了五根墨竹后留下一张五百两银票就走了。当晚,地上又窜出五根墨黑如漆的幼竹。一数,总共还是九九八十一根,真是神了。朱熹购买了一具棺木,替刘二的娘换上一套新装,还亲自为死者写了副挽联:

老松阅世忘年岁

丛竹生孙较短长

出丧那天,村中男女老少身披孝服前来为刘二老母送行。送葬的队伍刚出村东头,就被跪在路中央一位披麻戴孝的男人拦住了。原来是刘二闻讯赶回来奔丧。他见父老乡亲不计前嫌为自己母亲送葬,深受感动,扑在棺木上号啕大哭:“娘啊,我对不起你,对不起父老乡亲。”哭毕,他跪在朱熹面前,掏出一把匕首,当众削下自己的右手食指,决心今后要改恶从善。朱熹忙扶起刘二。为他拭净脸上的泪水,这时鞭炮齐鸣,纸钱飘飞,朱熹领着众乡亲把刘二老母的棺木送入墓地。

此次丧事办得既风光又节俭,仅用去二两银子。朱熹见刘二家一贫如洗,又拿了十两银子给刘二,让他做点小生意。刘二听从朱熹劝导。果然改恶从善,金盆洗水。朱熹又将剩下的四百八十八两银子如数交给村祠堂,交代乡老用这些钱赡养孤寡老人。他还不收分文束修(这个字是月字底),招了十余名贫寒的三溪农家子弟,教他们读书写字。每天上完课,让这些学生帮助村中的老劈柴挑水。在朱熹的教化下,三溪的乡风越来越好。年老孤独的人,每日只要将菜篮挂在门前,就有人代为买菜。水缸的水快用尽时,只要将缸盖揭开,就人有代为挑水。这种乡风一直流传到今天。

再说那邱八,后来把墨竹带到临安,当作贡品献给朝廷,被皇上封了个七品芝麻官,候补闽清知县。谁知那墨竹种下不到两个月,竹竿的颜色就褪了。皇上龙颜大怒,立即降旨将邱八凌迟示众。

三溪紫阳阁外如今仍有墨竹。不少人从这里掘了墨竹移栽到家中,大都种不活。活了的过两三个月后,竹子也褪尽了墨色。更有趣的是从朱熹种竹到今天,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丛墨竹仍旧只是九九八十一株。一株不增,一株不减。你说奇怪不奇怪?长乐民间故事分享之第三篇

徐承禧自题求雨诗

光绪二年,长乐调来个新知县,叫徐承禧。徐知县刚上任,下长乐一带就遇上百年不遇的旱灾。五十余天滴雨未下,土地龟裂河底朝天,连榕树都耷拉着枝丫。百姓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纷纷结伴到县衙请徐知县为民祈雨。

徐知县听了民众的呼声后,胸中憋者股闷气。这徐知县是江宁(南京)六合监生,幼年时接受了当时西方的新思想,不信邪,不信鬼,自然也不相信祈雨这一民间陋俗。然而公开反对显然违背民愿。这该怎么办?……天气闷热,连从江边吹来的风也是热辣辣的,带着种烤焦的烟叶的味儿。徐知县吸了口干燥的热风后,驱散了胸中的闷气,脑子开始变清醒了:天气这么干燥,这雨一时半刻是下不了的。天不下雨,祈雨不灵,那时就好办事。一条在他心中酝酿许久的方案也考虑周全!想到这里,徐知县嘴角漾出一丝让人不易觉察的微笑:“好吧,就依你们一回。”

祈雨先要沐浴斋戒,然后脚穿芒鞋,坐上拆去遮阳盖的四抬大轿前往三溪天龙井。天龙井离县城有五十里路。路途遥远。五更鸡刚鸣,徐知县就乘轿出发了,到达天龙井时,已日出三竿了。溪边,早搭起座高达三丈三尺的祈雨坛,上面摆着不少猪头羊头。听说知县要来祈雨,老百姓争相赶来观看,沿溪两岸跪满了民众,万头攒动。传说这天龙井底下蛰伏着一条乌龙。祈雨十分灵验。

徐知县在一群绅老陪伴下健步登上祈雨坛,燃香拜过天地后,在烈日下跪着祷告……随着一声螺号长鸣,人们纷纷搬起祭雨坛上的猪头羊头扔到溪中。顿时鞭炮鸣鼓喧天。沿溪两岸万众齐声呐喊:“龙王爷快下雨!龙王爷快下雨!”喊声震天动地。赤日炎炎似火烧,蓝天底下不见一丝纤云。整个大地像笼罩在蒸笼中似的,闷得人透不过气来。徐知县额上开始沁出串串豆粒大的汗珠,他望了望四周跪着祷告的民众,心中却火灼似的疼,连声默念:愚蠢呀愚蠢!

知县祈雨过后三日,依然赤日炎炎,不见半点雨丝。第四天一早,县衙门外出现了一道白字诗:

徐老真不通,祈雨祈南风。

白天好晒霉,夜晚好凉风。

这首白字诗很有韵味,百姓争相观看。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不到半天时间传遍整个县城。衙差急忙揭下这首白字诗呈给徐知县。徐知县微微一笑,望也不望一下白字诗,连击数下巴掌:“妙哉!此乃天助我也!”竟乐得手舞足蹈,站在一旁的衙差也跟着傻笑。

见衙差转身要走,徐知县忙又将他唤住:“且慢走!”语毕,他从几案上抓起把狼毫笔,随手也写下一诗,叫衙差贴在原来地方。那诗是这样写的:

百姓你莫癫,本县不是仙;

祈雨体民意,靠人不靠天。

徐知县的诗同样吸引了不少百姓围观,并且也很快传诵开了。通过此番祈雨,人们也从中受到一次很好的教育,明白老天是靠不住的。徐知县见时机成熟了,开始着手实施他的方案。他召集来了各村乡绅,发动下长乐一百另八乡民众自筹银子修浚陈塘港,清理东、西两湖。原来长乐虽然地处闽江南岸,但正中央绵亘着一座长达百余里的董峰山,挡住了闽江滚滚东流之水。下长乐数万十亩土地平日灌溉全靠陈塘港,东、西两湖。陈塘港多年失修,四处漏水,东、西两湖淤积严重,原先一千余亩的湖面现今剩下不足三百亩,一遇天旱,数十万亩望天田便颗粒无收。徐知县一接任,就准备修浚陈塘港,清理东、西两湖。但此时大清王朝尾了。官贪民困,各地兵荒马乱,国库空虚,寅吃卯粮。官府哪里能拿出这一大笔钱来?只好交这一计划暂搁下了。没想到这场大旱帮了徐知县的忙。

绅老们听徐知县畅谈兴修水利的一席话后齐声称赞,更为他的一片爱民之心所感动。各村纷纷捐着出祠堂银。徐知县当场捐出一年俸银。银子不够,官府又张贴布告:凡受益田地,每亩收捐银半两,没钱的可以等下季收成时用稻谷抵替。很快就凑足了银子。众人拾柴火焰高,下长乐一百另八乡民众仅用三个月时间就修浚了陈塘港,清理完东、西两湖。第二年,尽管仍是大旱之年,下长乐一带郊原水足,田园丰收。金峰市场上一斗米只卖四个铜钱。

列位现在要问:那第一首诗白字诗是究竟是谁写的?这一首诗也是徐知县写的。他会写好几种字体,写成后让师爷找人在夜深人静时贴到衙门外。第一首诗算投石问路,第二首诗如同煽风点火。因为这时百姓已开始觉悟了。就这样,徐知县没花官府一文钱就为长乐民众办了一桩实事、好事。至今长乐人民仍然怀念这位心地善良的清官。长乐村西,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小桥,千百年来,当地人都叫它“降龙桥”。说起它的来历,却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

不知那朝那代,在溪边的一座祠堂里,一位老秀才教着十多位蒙童。这些蒙童都是十二、三岁光景,正是贪玩的年龄。其中有二位生得与众不同。一位面如重枣、眼如铜铃,其父为他取了一个单名——霸。另一位姓金,本村人氏,也是一个单名,叫做恩。长得是眉如刀剑、鼻如山梁,透着一股豪侠之气。二人平时十分要好。

话说某年四月的一天午后,老先生犯春困,不觉在教案上打起盹来。李霸见有机可乘,便对金恩说,我们何不出去嬉一会。金恩正有此意。于是二人便悄悄溜出大门,来到绿茵茵的小溪滩上玩耍起来。正玩得兴头之上,李霸忽然跳了起来,不顾溪水寒泠,涉过齐膝深的小溪,往对岸冲去。原来,对岸沙滩上卧着一个如鹅卵大小的蛋。李霸捡起蛋,满脸洋溢着笑意,回到了金恩的身旁。金恩感到好奇,定要仔细看看。一个不愿,一个要看,渐渐地争夺起来。李霸东躲西藏,慌乱无措中,把蛋连壳吞咽下肚。然后做着鬼脸,朝着金恩晃动双手,一脸得意。

突然,满脸得意的李霸现出痛苦之色,两眼发赤,汗如雨下,口中连连狂叫,直痛得在地上打滚。狂乱中,李霸滚进溪中。不知为何,李霸的身子一碰到溪水,疼痛就消除了,只是感到口渴的要命。他便大口大口地喝着溪水,不过一顿饭的功夫,整条小溪便被他喝得见了底。望着被自己喝干的溪底,李霸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整个身上噼啪噼啪地响着,头上冒出了角,身上长出了鳞。口中连连嚎叫:“我要变成巨龙也!”金恩由同情到惊呆,现在已经十分镇定。看到李霸这好同窗变成这副怪样,发怒道:“你好好地也就罢了,如作恶,我定要学好法术,把你除掉!”李霸变成虬龙后,便一刻也停顿不住,腾身而起,呼呼地向着北方而去。所过之处,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大树折断,房屋倒塌,人烟之处一片哭声。不过几个时辰,虬龙便来到了江西五岭山,潜伏在深山中修炼了。

再说金恩眼见李霸变成恶龙,腾飞而去,肯定去深山修炼,将来必成祸害。于是他立下决心,要寻师学艺,为民除害。第二日,金恩即拜别先生和父母乡邻,往峨眉山寻师去。金恩一路餐风露宿,直走了半年多,来到四川峨眉山地界。

金恩听人说峨眉山是一座仙山,上有神仙高人。心想,今日来到仙山,肯定能寻到师傅,便把一颗半年多悬挂着的心放了下来。在山脚摘些野果充饥后,找一个丛草厚处躺下身子,便沉沉地睡了过去。不知睡得多少个时辰,迷糊中,只觉一阵狂风刮过身边,金恩“嗖”地一下坐直身子,只见一只猛虎,朝他扑将过来。金恩本能地一躲,然而朝着山坡滚了下去,躲过了猛虎锋利的一爪。猛虎因长时间未曾进食,今天碰到如此美味,怎肯轻易放过。便“嗖嗖”地从高坡上往下猛扑。就在金恩眼看被猛虎撕咬的紧急关头,一位白发老人从天而降,驱走了畜生。金恩惊飞的魂魄刚收进胸腔,顾不得道谢救命之恩,朝着白发老人倒地便拜。原来,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得道的峨眉老祖。当峨眉老祖问清金恩的身世和来到峨眉的缘由后,面露喜色道:“看你虽然瘦小,却天资聪颖,又有为民除害之志,我且答应你。”金恩欢天喜地地随师傅峨眉老祖来到一处险峻的洞穴,安下心来学习法术。

金恩在峨眉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知不觉已过了三年。这三年中,李霸变成的虬龙也在刻苦修炼。在江西境内,穿山进谷,掀起多少恶浪。所过之处,洪水漫天,淹没了多少良田,毁坏了多少庄稼,使万千百姓流离失所。

一天,峨眉老祖屈指一算,发现虬龙作恶太过。心中有意叫徒弟金恩前往除害,便由身边小童叫来金恩。待金恩拜过师傅,峨眉老祖对金恩言道:“金儿,你在山上学道已有三载,下面虬龙作恶太甚,你愿不愿意下山,降伏恶龙,为民除害?”金恩大喜过望,心中想,三年夙愿就要实现,哪有不允之理,便连连点头一口应承。峨眉老祖见徒儿应允,便吩咐小童拿出秘藏宝物,一为斩妖剑,一为铁蜈蚣,赠与金恩:“你带在身边,如此,如此,赶快去吧!”

金恩当即拜别师傅,不过几个时辰,腾云来到江西地界。只见村庄里房屋成片坍塌,瓦砾成堆,良田毁坏,成为沙滩,百姓们衣不蔽体,艰难度日。真是满目疮痍,惨不堪言。看到如此景象,金恩除恶之念更加迫切。于是,驾着云头四处探查。一日,来到一处高山之颠,睁着朗目张望,只见离此约有五里之地的正前方一处山谷之上,浓云密布,轰隆之声不绝于耳,金恩断定恶龙十有八九在此,于是一个跳跃便飞向虬龙藏身之谷。只见溪边、山边人畜断首离肢,山羊、麂、鹿等动物横七竖八,溪流中的水也染成了血红一片。正当金恩四处张望之时,忽听一声巨吼,山岳震动,森林呼啸,一条巨龙从溪中翻腾而起,朝着金恩张牙舞爪冲来。金恩大吃一惊,定了定神,只见此条巨龙正是同窗李霸当初所变。便大喝道:“李霸,你这畜生,现变为巨龙,也该想想前身,尔等如此作恶,该当何罪!”虬龙一见金恩,想起当初变身之时金恩所说的话,心中大为恐慌,今日相遇,金恩必定有备而来,便压住恐慌之心,斗胆答道:“我们乃有同窗之谊,凡事可以商量,不要失去旧情,我成今日光景,也怪你当初抢怪蛋急迫。此是天意,望你见谅。”

金恩闻听此言,更是火冒三丈。心想,李霸现乃巨龙,早已失去人性,哪还有听规劝之心。便不再饶舌,咬牙切齿,举着三尺青锋斩妖剑,朝着虬龙三寸喉部猛力刺去。这边虬龙把头一摆,避开剑锋,须发戟张,眼如铜铃,爪若钢钩,瞭牙外露,张牙舞爪,口喷毒液,朝着金恩盘飞而至。金恩使出峨眉剑法,上下左右,有如一团火球,护住身心,并不时觑隙朝着虬龙致命处劈刺。一人一龙奋力拼搏,一直斗了三百余个回合。直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金恩越战越勇,斩妖剑显出神奇,一道金光,直射虬龙双眼。虬龙只觉眼前金光直逼,顿时头昏目眩,天旋地转。心中所念,如不及早抽身,必将毙命于此。于是,虚晃一枪,一声长吼,趁机掉头而去,使出吃奶之力,顺着浙江方向,紧裹团团乌云,腾空而跑。

金恩在蛾眉山吃了三年苦头,苦练收魔法术,为的是今天能一举歼灭虬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那由虬龙自由来往,于是,驾起祥云,朝着虬龙逃跑方向紧紧跟上。虬龙慌不择路,循着旧路,向东直奔,经玉山,过衢州,直向龙游而来。在龙游上空见有一条小溪蜿蜒曲折,忙从高空落下,潜入小溪,顺流而逃。所过之处,掀起了多少风浪,伤及了无数众生。此情此景,更触怒了金恩,他加速法力直追。怎奈虬龙逃命心切,又加上山溪蜿蜒曲折,虬龙遇水如虎添翼,渐渐地把金恩甩在了后面。

峨眉老祖虽在万里之外,这边金恩斗虬龙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了然于胸。此时他看到金恩被虬龙远远的甩开,如不及时设法,虬龙定会寻机隐藏,销声匿迹,到时三年的心血化为乌有,岂不对自己的名誉大大损伤。于是急忙唤来执法小童,如此这般吩咐一番。执法小童听从师傅教导,火速来到长乐村西,取来一块红岩石,镇在村口,伸出食指,遥空划动,红岩石上顿现闪耀着金光的五个大字“泰山石敢当”。执法小童布置好“泰山石”,来到小桥上,在桥墩上帖上“灵符”,然后盘坐在桥上,口中念念有词。

执法小童刚布置完毕,虬龙刚好飞到。他正欲穿村而过,只见村口一道金光挡住了去路。虬龙定神一看,金光之中一块石碑高大屹立,“泰山石敢当”五个大字显出无比威力。虬龙知道不妙,一个转身,直向小桥而来,竟欲穿过桥洞,遁水而去。不料执法童子双手合十,口中吐出震耳的咒语,挡住了去路。虬龙一个翻跃,盘转身子,向后撤退。此时,金恩已经追到。虬龙见前有追兵,后有护将,只有提起精神,一声巨吼,腾起长身,伸出巨爪,从高空直向金恩狂抓而下。金恩看到虬龙这架势,心中一惊,知道虬龙乃是拼死战法,便急忙架起斩妖剑,护住头部,取出铁蜈蚣,投向空中。虬龙一见铁蜈蚣,情知不妙,再斗下去也是枉然,便落到地面,点头投降。金恩把虬龙锁住,关在小溪边的翠屏洞中。

至今,金恩使用的铁蜈蚣还插在桥梁中。从此,长乐桥被人们叫作“降龙桥”。

说法一

何仙姑,零陵郡人(今湖南永州)。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何仙姑经常手持荷花。

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就一定对“八仙”的说法不会陌生,所谓“八仙”是指汉钟离、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八位仙人,他们都是凡人出身,苦修积善才修练成仙。八仙之中有一位唯一的女性,就是何仙姑,她在八仙中好似万绿丛中仅有的一点红,因而也就格外地引人注目。

何仙姑原名何琼,唐高宗开耀元年出生于零陵一户普通的庄户人家。当地人说,在何琼出世的那天,一团鲜艳祥瑞的紫气笼罩在何家茅屋的上方,一群仙鹤在紫气中上下飞舞,不一会儿,一只硕壮的梅花鹿驮着一个扎小辫、身系红肚兜的女童飞奔闯入何家,就在这时何母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婴。

提起何琼的家乡零陵,可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据《史记》记载:“舜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先圣舜帝就葬在零陵的九巍山。零陵城正位于潇、湘二水汇合的地方,北望南岳衡山,南依巍巍五岭,是楚粤之门户。零陵郡西有一座云母山,山上盛产五色云母石,云母石是古代服食求仙的上药;一条清澈蜿蜒的小溪由山上奔流而下,称为云母溪,何琼家就在秀美的云母溪畔。

喝云母水长大的何琼,出落得美丽灵秀,她自小就喜欢一人在云母溪边嬉戏漫游。十四岁那年,她在云母溪畔遇见了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胡子老翁,老翁向她询问了一些当地山水的情况,何琼都伶俐地一一作答,老翁非常高兴,从自己的背囊里取出一枚鲜灵灵的蟠桃送给何琼,何琼接过,谢了谢老翁,然后三下五除二地把蟠桃吃下了肚,老翁看着她吃完,满脸笑容地点点头,转身就不见了。回家后,何琼一连几天都不感饥饿,因而也就不想吃东西,精神却比以往更旺盛,一个月之后,何琼又在云母溪边遇菱到了那位老翁,这次老翁把她带到云母山上,教她如何采集云母以及怎样服食云母。何琼按照他的话,每天到云母山上采食云母,渐渐感觉到自己身轻如燕,往来山顶,行走如飞。此外,她还能辨识和采摘山中的各种仙草灵药,为附近的百姓治疗各种疾病,且能预测人事,因此周围的人都称她是“何仙姑。”

何琼得道成仙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最后竟传到京城皇官武则天耳中。

当时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却把持着朝廷实权。武则天自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及至作了皇后,她又极力在宫内和全国上下推崇佛教,想以此压倒李唐王朝所尊奉的道教势头,并利用某些佛经作为她篡位称帝的理论根据。佛教“法相宗”宣扬“二空”,就是说要把自我与万物都看成是空泛虚无的,这样才能达到宇宙万物与我合而为一的高渺境界;通俗他说,就是用心感悟,作到物我两忘,那么就能白昼飞升、腾云驾雾、长生不老了。武则天对这一点十分信服,当她听说零陵地方出了一个何仙姑,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自由往来于山岳之巅,感到十分有兴趣,特地派人前往探视,并赐予何仙姑一袭朝霞服。何仙姑接受了朝霞服,兴致勃勃地穿戴起来,周围的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瞻,只见何仙姑身上霞光万道,煜煜夺目,好像神仙下凡;乡亲们见状大惊,不由自主地齐齐跪倒在地,朝何仙姑顶礼膜拜。何仙姑心中颇感自得,然而她母亲却大感恐慌,心想:“这样的女儿,谁家还敢娶她呀!”

果然不出何母所料,何仙姑十八岁时,她母亲急急地请媒人为她择婿,虽然何仙姑出落得鲜花一样漂亮,但因本事太大,竟没有谁家敢娶。何母忧心忡忡,何仙姑自己却若无其事,整天里出于山野乡村,忙着给人采药治病,过得十分充实。

一天,何仙姑进入云母山密林深处采药,遇到两位神奇的人,他们中有一个瘸腿的老汉,手拄铁拐,身背硕大的酒葫芦,衣着褴楼,形似乞丐;另一个着一身整洁的蓝布衫,手持药锄,肩背药筐,神态甚是俊逸。这两人在何仙姑前面不远的地方,一搭一唱,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竟腾空而去,倏忽不见踪影,这两人乃是八仙中的铁拐李和蓝采和。何仙姑留意着他们的样子,念叨着偷学的口诀,想居然也能够象他们一样,凌风驾云,飞越山谷。从此后,她常常一人悄悄来到深山中修练,身法愈来愈熟练,也越来越能飞得远。她利用这种功夫时常飞到遥远的大山中,朝去暮回,带回一些奇异的山果给家人品尝,家人吃了觉得香甜可口、精神倍增,但终究不知是何种果实。

见她每日早出晚归,何母心生疑虑,盘问她到何处去干何事了,何仙姑拗不过母亲,就说每日往名山仙境与仙佛谈论佛道去了。渐渐地,何仙姑通晓佛道的消息又传开了,武则天听说后,派使者前往零陵,备妥銮舆,召请何仙姑前往东都洛阳论佛道。众官员与何仙姑一同跋山涉水来到洛阳城外,在等船渡洛水时,众人突然不见了何仙姑的踪影,使臣大起恐慌,连忙命人四处寻找,却没找到一点蛛丝马迹。众人吓得坐在洛河边发呆,薄暮时分,何仙姑翩然凌空而降,不急不忙地告诉使者:“我已前往禁宫见过了天后,你们可以回朝复命了。”

使臣将信将疑地回到洛阳宫中,一打听,果然何仙姑当天来拜见过武后,并和她在宫中作了半日长谈,使臣们为之惊讶不已。

据说何仙姑在宫中与武后大谈长生不老之术,她劝说武后,要长寿首先要做到寡欲,摒绝声色,看破名利;其次则要多行善事,须扼制酷刑,严禁诬枉,施行仁政,修德积福。同时她还论及治国安邦之道,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万万不可以以异姓人为皇嗣。她所言及的内容,竟是对武后十分有针对性的。

武后是个聪明人,何仙姑一番入情入理的话,她听在心里后,也渐渐地付诸行动,不久,来俊臣等一班酷吏受法一遭诛;接着重用贤臣狄仁杰:至于皇嗣一事,武后本想立侄几武承嗣为太子,在狄仁杰的忠谏下,她遵循了问仙姑的告诫放弃了立异姓的初衷。至于清心寡欲、摒绝场色、看破名利等项,已经沉溺于情欲和权欲之中的武则天却始终无法做到,所谓到了迷途难返的地步。

武则天为了酬谢何仙姑的一番美意,特下令零陵地方官吏在零陵城南的凤凰台,建造了一座雄伟的会仙馆,作为何仙姑讲道弘法之处。何仙姑在讲道之余,常坐在馆前的石阶上,剥食一种圆形的仙果,并随手将果核四下抛去,后来,会仙馆的四周长出一株株荔枝树,这些树上结出的荔枝竟都是翠绿的青皮荔枝,人们称为“凤凰台上,荔枝挂绿”。

何仙姑还题了一首“凤凰台”的诗:

凤凰云母似天花,炼作芙蓉白云芽;

笑煞狂徒无主张,更从何处觅丹砂。

这首诗表面是写凤凰台,实际上诗里晴藏着服食求道的真谛服食云母的方法。人们从何仙姑服食修炼的特点,说她是道教信徒;也有人根据她讲道说法的思想内容,把她归于佛教弟子,实际上,何仙姑可以说亦道亦佛,又非道非佛的人物。本身已臻天人合一的境界·凡间的佛道岂能框定她!

一天,何仙姑突然灵感顿至,写下了一道“题麻姑峰”的诗:

麻姑笑我恋尘嚣,一隔仙凡道路遥;

飞去沧州弄明月,倒骑黄鹤听吹箫。

这首充满仙韵的诗似乎暗含着某种预兆。果然,唐中宗景龙元年的某一天,二十六岁的何仙姑坐在凤凰台上,仰望着苍远的天空出神,忽然看见铁拐李站在远处的云端、舞动着他的铁拐,似乎是在招呼她。不知不觉中,何仙姑的身体象彩凤一般冉冉升起,凌空而上,追随着铁拐李而去。她脚上的一只珠鞋这时掉落在地上,第二天,珠鞋坠落的地方忽然出现一口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阵阵异香扑鼻,四周井栏,形状恰似一只弓鞋的模样,当地的人们在井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庙,日日香火鼎盛,因为那水井里的水,不但清凉解渴,而且能治愈各种滴疾,因而为远近人们津津乐道。

何仙姑白日飞升,得道成仙,从而成为八仙中唯一的红粉,形成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局面。成仙后的何仙姑念念不忘人间的疾苦,经常在南方一带行云布雨、消除疫灾、解救苦难,凡是善良人需要她帮助,只需默默向天空祈祷,她就能象“及时雨”一样赶到,给予人们以神奇的力量。

唐玄宗天宝九年,距离何仙姑成仙已经三十多年了,一天大雨过后,碧空如洗,零陵地方的人们都看到一朵五彩祥云悠然飘过,何仙姑身着朝霞服站立云端,正当人们跪地膜拜之际,一束黄绫由空中飘落到凤凰台上,上面写着这样的诗句:

云母溪畔胜天台,千树万树桃花开;

玉箫吹过黄龙洞,勿引长度跨鹤来。

寄语张家与李家,体将尘事闹闲情;

蓬莱弱水今清浅,满地花荫护月明。

已趁神仙入紫薇,水乡回首尚迟迟;

千年留取井边履,说与草堂仙子知。

诗中有对故乡风物的眷恋,也有对乡人的殷殷叮咛,更有对神仙生涯幽寂情怀的剖白,劝导凡人要珍惜自己的生活。真是“人人都说神仙好,谁知神仙有烦恼,劝君惜取凡人时,莫待时光空自消!”

说法二

何仙姑,唐广州增城何泰之女。相传年十四五梦神人教食云母粉,身轻不死。景龙中白日飞升。世谓之何仙姑,俗传为八仙之一。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仙佛奇踪》说:何仙姑为广州增城一位叫何泰的女儿。生时头顶有六条头发。十六岁时梦见仙人教他:「吃云母粉,可以轻身而且长生不死。」于是她照仙人的指示,吃云母,发誓不嫁,经常来往山谷之中,健行如飞。每天的早上出去,晚上带回一些山果给她的母亲吃。后逐渐不吃五谷,武则天遣使召见她去宫中,在入京中的途中忽然失踪。之后白日生仙。唐天宝九年,出现在麻姑坛中,站立在五朵云中,其后,又出现在广州的小石楼。

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狄青早年在争南侬时路过永州,听说何仙姑能预知吉凶,便特地去询问战争的结果,何仙姑说:「公不必见贼,贼败且走。」开始狄青不信,后来宋军先锋与南侬智高的兵交战,不机回合,智高战败并逃入大理国。

八字算命,你怎么看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