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12生肖 > 文章页面

古代观天象的大臣叫什么?观天象算命的大臣是什么官职(古人观天象口诀吉兆)

开学了,古代学子开学前会做哪些准备呢

本文目录

古人常说夜观“天象”,这“天象”到底是什么古代君王微服私访时,跟算命先生发生过哪些趣事观天象算命的大臣是什么官职

古人所说的夜观天象,其实就是在观察天上的天体星宿、星座和云层的变化。古人通过观察天上星体的变化就能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当然不是谁都能观察处星体变化的,必须是有这方面知识的天文家才能看得出来。

在古代,天文学和宗教里涉及到的有关占卜、预测、星座方面的古老文化还没有彻底分离开。人们观察天象是的目的是想通过星体运转变化来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比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天灾人害、粮食收成等有关国运的事件。历朝历代还专门为此设立一个职位,从事这个职位的官员是很被重视的。比如清朝的钦天监,前朝的太史令都是指那些从事于观察天象的官职。

史海钩沉 古人5则尊师故事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到了现代才真正把天文学归纳为科学的范畴,天文学探测星体和宇宙奥秘的目的,是要探索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系和未知领域,跟古人的预测目的有本质区别。

在古代天文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它里面涵盖的知识很广。光星宿就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三垣指的是紫微星、太微星和天市垣。古人把紫微星象征为帝王星,如果紫微星明亮代表这个朝代昌盛,如果紫微星变得暗淡,代表这个朝代即将没落。

28星宿主要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七宿、方向分别为东西南北。哪个方向的星宿有问题,就代表哪个方向即将发生灾害。此外还会观察天上的云层和风雨的变化,预测有没有暴风骤雨出现。

在预测的时候,要结合阴阳八卦和五行一起来判断,这需要判断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此外还要掌握数学和气候学。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可不是只会占卜算命,他们知识渊博,涉猎极广,他们本身的能力不亚于任何一位官员。

古代的君王要想去了解民间的趣事以及民众的疾苦,可以通过微服私访的方式来进行,同时也可以通过下级官员的报备,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微服私访更为兴盛。在帝王微服私访的途中,总有一些帝王与算命先生发生趣事。值得一提的有两位帝王。

第一位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他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位帝王,这位朱厚照帝王非常的喜欢游山玩水,所以也会借着微服私访的名义去游山玩水,与他的父亲相比,可算是非常的爱玩了。有一次到了一个地方听说这有一位算命先生非常的灵,能够算准人们的身世和发展之道,所以这位朱厚照帝王也想去凑个热闹,正好找到这位算命先生的时候,恰巧碰见了一个书生,在责备这个算命先生,说明明预测自己是能考中第一名的,但是却没有,说算命先生根本就不准。

结果呢是因为这位书生因为得知自己会考第一名,前一天晚上喝了许多酒,结果错过了第二天的考试。所以朱厚照便对这位算命先生说,如果在给他一次考试的机会,他会中第一名吗?算命先生说:“只要官人有让他再一次参加考试的能力,他自然还会是第一名”,所以朱厚照便写了一封信让这位书生去了考试地点,考官一看,这是帝王的手笔,所以顺利的让他参加了考试,并且取得了第一名。时候朱厚照问算命先生是如何预测到的,算命先生说除了当今圣上,谁会有能力让他再考一次呢?所以谁就是这么的机缘巧合。

还有以为是乾隆帝。乾隆也是非常喜欢游山玩水的,他在途中也是碰见了一位算命先生,乾隆便让这位算命先生为自己算一卦,这位算命先生也没能算出乾隆是当朝帝王。

钦天监

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

监正

监副

主薄厅:主薄,一人,从七品至从八品(掌薄书文移之事)

属官

五官正(春、夏、中、秋、冬官正的简称)各一人,正六品(掌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灵台郎

四人,从七品(观测天象变化)

五官保章正

一人,正八品(记录天象变化,占定吉凶)

五官挈壶正

一人,从八品(掌刻漏记时)

五官监侯

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五官司历

二人,正九品(佐五官正,推历法,定四时)

漏刻博士

一人,从九品(掌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五官司晨

二人,从九品(佐漏刻博士。定时、换时、报更、警晨昏。大朝贺时,充报唱官。)

钦天监又分天文科、漏刻科、回回科、历科。

★本监官不得改迁他官,子孙世业,非特旨不得升调、致仕。如有缺员,由本监逐级递补。

你知道古代的官职在现代叫什么吗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